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谈谈杜预的故事。
若读者朋友们读过《老唐书·杜甫传》,第一句话就会记得:“杜甫,字美,本襄阳人,后迁河南巩县。杜甫的祖籍是襄阳,实际上是他的祖先杜预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荆州刺史军镇的所在地。杜甫曾自豪地说:“诗是我的家事。“我为我家文章的优雅风格感到骄傲,这当然直接说杜甫的祖父唐初大诗人杜审言。事实上,杜预虽然常年练武,但也颇有文章的优雅之风。
杨虎死后,杜预接任荆州刺史、镇南将军,全权掌握东吴作战大局。然而,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笔”。虽然他知道军事,但他喜欢经文和文学。特别是东吴平定立功后,世界燕安更加沉迷于历史书籍。他说他特别喜欢《左传》,认为世界兴衰是有道理的。当时有一个叫王济的,擅长相马,有一个叫和桥的,喜欢聚钱。杜经常取笑他们,说“有马癖,有钱癖”。这句话传到了武帝的耳朵里,武帝也开玩笑地问杜预:“你说他们有马癖,有钱癖,不知道爱卿你有什么爱好?杜预回答得更好:“臣有《左传》癖。果然,爱得很深。
[img]356740[/img]
杜预还专门为自己的《左传》癖作注解,写了一本《春秋左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称为“释例”。杜预是将军,喜欢兴衰的道理,不太重视文采。正是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西晋我们知道太康文学华丽高贵。当时人们看到杜预的《左传集解》文章简单,却不太重视。只有秘书监的智余大加称赞:“过去,左丘明是《春秋》的左传,只是为了注释,但写得好,《左传》是单行的,不与《春秋》合并。如今,杜元凯的《释例》原本是为了注释《左传》而写的,但在我看来,杜元凯的发明比《左传》更微妙以后一定也可以不依附而孤行。”
应该说,智宇的欣赏是对的。《左传》后世有多少笔记本,但杜预笔记至今流传最广,学者允许最好。对了,智宇也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他的《文章流别论》也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里程碑作品之一。
至于武术,我们都知道杜预是最终平定东吴、统一中国的将军,功绩不大。但在这里,我们要澄清一个小小的历史误解。熟悉杜预的朋友可能知道,他在历史上有一个响亮的别名,叫做“杜武库”。虽然杜预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杜武库”的称号并不是赞扬杜预能够习惯战争,而是赞扬了杜预政府赞扬朝政的国家治理水平。所谓“武库”,就是什么都包,什么都行。
[img]356741[/img]
在杜预去荆州之前,他在朝鲜工作了七年,促进了西晋王朝各方面的政府创新。礼制上,元皇后去世,建议恢复“皇太子宜复古典,以谅黑终制”,赞美传统孝道。在法律上,杜预和贾充等人共同制定了新的法律,成书后,杜预为此注释,皇帝下令授予世界。在历法上,杜预当时用历法犯了很多错误,不利于农事,奏表上的《二元乾度历》,又行之于世。在仪制方面,周朝君王庙会有一个装置,是一种倾斜的盛水装置,放置在君王座右侧,容易倾覆。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可以提醒君王警戒。东汉御座上还有这种仪制,但汉末丧乱再也找不到了,后人再也做不到了。杜预觉得工具确实有讽刺君王的作用,于是他查书,自己动手,再创造工具,演奏皇帝,朝野都嘉尚其行。在农事方面,杜预还对蝗灾、林雨等农事延误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在《晋书·食品志》中记载。等等,不一而足,可见杜预的实际政务水平也很高,而且还算多才多艺,难怪被誉为“杜武库”。
[img]356742[/img]
杜预可以说是儒家理想下的贤臣,题目叫“科举发明者”,源于《晋书》中的一段记载:“今天的科举优劣,不如任命达官,各考所统。官一年后,每年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为下第,因为他们一起出名。这样六年来,主人一直在收集案件,六岁的优举者被超用,六岁的劣举者被免职,优缺点被叙用,劣势被左移。”
然而,这种“科举”不是另一种“科举”,不是我们熟悉的科考选官制度,而是官员课堂考试制度。所谓“三年一小考,六年一大考”,就是看官员是否称职。杜预针对当时课程考试的弊端,提出了一个新的课程考试制度的想法,即不要每三年或六年参加一次考试,这样很容易通过贿赂蒙混过关。然后,每年参加一次考试,然后每六年检查一次情况,并根据其优缺点的总数进行晋升,这更容易避免“贵族踮起脚尖,英俊下沉”的不公平局面。应该说,杜预的想法更合理。
杜预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在文武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