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记载、语言文化特征等方面分析,水族起源于古代和“百越”族系,从秦汉时期西瓯的发展演变而来。唐宋时期,壮侗族统称“僚”,明清时期称“水”。北宋时期,水族在龙江上游与都柳江上游(即三都水族自治县及毗邻荔波、环江等地)定居,当时被称为“抚水州”。在此期间,这里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平地已广泛种植水稻,出现了村庄,酋长居住的地方有“建筑战棚”,并用竹栅保护。
社会内部已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以蒙氏世为首领,形成了相当强大的政治力量,不断与宋朝发生武装冲突,但在社会基层组织的“洞”或“村”中,仍保留着强烈的农村公社色彩。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省参政曲立司一武力政府贵州南部“九溪十八洞”被授予世袭土官少数民族首领,统治当地水族和其他民族。不久,都柳江上游的烂土、陈蒙等主任提起诉讼,要求其内属改为陈蒙、合江州,规定纳贡丹砂、雄黄、马、雨毡等物品按时送到封建王朝。
明洪武间复长诉讼,隶都匀府。清理三脚州。1914年,三脚州改为三合县,后改为三都县。在荔波水族地区,宋置荔波洞,后改为州,保留了一些长期诉讼制度。
[img]352092[/img]
明朝在加强土司制度的同时,在有条件直接统治的地方,逐步实行“改土归流”。比如明初,封建王朝用武力裁掉了荔波州的蒙、雷、皮三姓土司,分为三个巡检司。
清理荔波县,直接统治水族馆。清朝直接统治水族馆后,汉族移民也大量迁入,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农业生产技术、水利设施和家庭纺织工业发展显著,农村初级市场和大城镇形成,封建经济逐渐向地主经济转型,到清朝中叶,农村有1000亩土地。
贵州水族馆是如何发展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