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43年(公元1778年),当他67岁的时候,乾隆皇帝正式为多尔根平反!乾隆称赞他“定国开基,成为统一产业,做出最大贡献”,恢复了他的瑞王称号。会议是这样的。一方面,多尔根真的很委屈,另一方面是出于皇帝自己的统治需要。
[img]352605[/img]
多尔根的冤屈
多尔根的人生悲剧,说冤也不冤,说不冤也不冤,很复杂。
当上摄政王后,多尔根大权独揽,开创了一个时代。他重用汉人汉将,以吴三桂、耿精忠等人为先导,灭李自成,灭南明,统一河山,功劳确实不小。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压制了豪格、济尔哈朗等传统宗室人物,迫害了索尼、鳌拜等将军。更重要的是,他和皇帝关系不好。在顺治皇帝年轻的时候,多尔根借口说女人不允许政治,只允许皇帝和孝庄皇太后每月见面一次;后来,他强迫皇帝下令,称自己为“父亲摄政王”。这些做法无疑是明目张胆地欺负皇室。以至于后来多尔琏病了,顺治皇帝都没有去探望。这些行为确实是多尔根行为不够谨慎造成的。皇帝死后,开始清算他,实际上是报仇。从这个角度来看,多尔根确实不冤枉。
[img]352606[/img]
但另一方面,尽管多尔根很担心,但他从未想过要成为皇帝,或者为皇帝做任何事。清朝入关后,多尔根大权独揽,皇帝年轻,皇太后被排除在议政体系之外。多尔根成为皇帝并非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是容易的。只要他做出安排,小皇帝就可以随时政变,“禅让”。但他没有这样做。不仅没有这样做,他还努力培养皇帝的能力,为他找到了很多著名的老师。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对顺治皇帝很好。除了最早的支立之功,还有后面的辅助之功。出于个人的怨恨,顺治皇帝把他踩进了土里一个半世纪,这对多尔根是不公平的。
此外,多尔根的罪名也值得探讨。被清算时,他的罪名是“阴谋篡逆”,证据是一件龙袍。而翻出这个案子的,是多尔根的丫鬟。正如我们刚才所说,多尔根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那为什么要自己做一件龙袍呢?即使有,也一定是极其隐秘的,一个丫鬟怎么知道呢?这种情况给人的感觉是,栽赃陷害的可能性很大。只要皇帝有一个模糊的指示,自然会有人去做。买个丫鬟,必要时倒出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龙袍,还是有什么困难的吗?这种栽赃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从这个角度来看,多尔根当然是冤屈的!他的宅邸和日常用品,可能会被侵犯,但绝对不能被称为谋反!
[img]352607[/img]
说完多尔根的委屈,我们来说说乾隆自己的统治需要
很多人早就说乾隆三十五年是皇帝性格的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乾隆皇帝年轻时就失去了进取精神,成为了政治上的老油条。乾隆四十三年,他掀起了七年翻案的潮流。为多尔根翻案只是这一重大行动之一。即使是多尔根的死敌豪格,雍正皇帝的死敌八、九也在这一潮流中正式翻案。
这些案件相当于乾隆皇帝推翻了他祖父和父亲的决定,广义上属于“不孝”。他宁愿戴着这顶大帽子,也不愿把这些死去的家庭翻过来,自然有自己的考虑。
[img]352608[/img]
乾隆翻案时,是乾隆四十三年,此时距多尔根等人被清算,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年;对尹儿、尹珍等人的打击,也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即使当年有多少恩怨,有多深的矛盾,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冲淡。剩下的,只有皇室和宗室之间的关系。乾隆为他们翻案,其实是给宗室一个信号,我对你宽容!只有这样,宗室才能更加支持自己,巩固自己的统治。与此同时,他的权威也会进一步提升!
乾隆皇帝的政治布局并不局限于宗室。他把案子翻给了多尔根等人,其实是为了以后为袁崇焕翻案做准备。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正式为袁崇焕翻案,并将为清朝打江山的孔有德、洪承类等人纳入《二臣传》。这一举措可谓一举两得,既笼络了全世界的汉人,又抚慰了他们的灵魂;它还展示了“忠君爱国”的好处,让汉人从此死心塌地。
事实上,乾隆皇帝可能不在乎谁忠诚,谁强奸,谁冤枉,谁不冤枉。这些人只是他政治棋盘上的棋子。现在他用这些人来平反他们;如果有一天他不需要,这些人可能随时都会失去名声。
乾隆在67岁时给了多尔贡平反 为什么乾隆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