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38年,甘肃泾原虽然边塞春晚,但仍有水波苗苗、杨柳依依的春景。新婚不到一年的李商隐独自登上泾原古城楼——安定城楼。当他看到“绿杨树枝外的汀州”时,他想起了自己的政治经历,于是忍不住哭了起来。
[img]352575[/img]
这时,李商隐,初入党争漩涡,频频被诽谤。他在官考中被除名,不得不再次投靠岳父王茂元。
在《稳定城楼》这首诗中,李商隐集中表达了“永忆江湖归白发,想回天下入舟”的隐居思想。然而,之后,李商隐仍在官场挣扎。虽然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但他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一“理想”。
他说:“我不知道腐鼠的味道,但我猜它们还没有结束。”——他假装自己并不罕见,但事实上,他仍然对“腐鼠”垂涎三尺。
《稳定城楼》并不是李商隐诗歌转向“违心”的转折点,而是838年左右,确实是李商隐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从那以后,他的诗变得越来越含蓄,成为了“朦胧诗人”的人。这样的结局离不开他的政治人格。
一、仕途之路晦暗不明。
李商隐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在一起很长时间。这种成长环境形成了李商隐敏感脆弱的性格,这与他后代著名的“朦胧诗人”有关。然而,在遇到老师令狐楚后,他也有一个“愤怒的年轻人”时期来批评当前的缺点。
17岁的李商隐于829年随令狐楚前往山东。朝廷刚刚平定了一场藩镇叛乱。虽然叛乱得到了镇压,但唐军军备松弛、谎报战功的弊端却显露出来。李商隐一路看到了太多民生萧条,对军队的愤慨充满了写作。他写了一首七律《随师东》。前两个联盟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军队人民分心、谎报军事成就的事实:“东征日调一万黄金,中原买了几颗战斗的心。军令未闻朱马苏,捷书只报孙欣。”
836年,朝廷大臣们试图结束宦官专权的尴尬局面。相反,在被宦官杀害的“甘露之变”发生后,节奏让刘告诫两次,说他想“清君侧”,但他手里拿着重兵,却一动不动。
李商隐对此有感触,写了一首《重有感》,在诗中攻击刘从劝说:“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全必须共同担忧。窦融表已经关闭,陶侃军是第二块石头。”刘从劝明明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应该与君主共安。但是你两次表现出忠诚,为什么你还是一动不动?
[img]352576[/img]
虽然李商隐的早期作品已经有了模糊的迹象,比如模棱两可的话题——和老师一起东行,叫《随师东》,对什么事情充满激情,叫《有感情》;如果你有再次为同一件事写诗的冲动,那么写诗就叫“重有感”。这几乎和写诗的时候简单的命名“无题”,或者把诗的前两个字命名“锦瑟”一样。
此时的李商隐,虽然真的喜欢用典故暗戳骂人,但诗歌中还是会有直接指责的部分,和后期经常用典的风格大不相同。最多委婉,不朦胧。
二、官场斗争的受害者
李商隐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发生在恩师令狐楚去世后,他成了王茂元的幕僚,然后成了他的女婿。
李商隐的应举之路并不顺利。由于身材微弱,他无法挤进晚唐科举录取上流社会网络学生的圈子。他最终能够成功地获得进士学位,依靠令狐楚和令狐对父子的影响。
牛李党争在中晚唐历史上持续了十多年。李商隐结婚的尴尬之处在于,令狐的父子是坚定的“牛党”成员,而他的岳父王茂元则被认为是“李党”。在成为王茂元的女婿后,李商隐很快“背叛了他的导师”,被牛党列入黑名单。在牛党的背景下,他无法进入李党的白名单。
虽然偏袒李商隐的人会因为各种原因为李商隐开脱:他单纯,他冒失,或者干脆说两党都误解了他,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商隐给牛李两党写了一首诗。
李商隐任弘农尉搬到长安时,在仕途上向曾经友好、现在疏远的令狐寻求建议;就连李商隐也公开做了李党的工作人员,回到长安后依然“明示”令狐“绵竹颂什么时候,拟推荐儿子虚名”。
会昌年间,李党得势。虽然李尚隐从未被李党重用,但他也感受到了时局的变化。在和李党人物郑亚一起去桂林之前,李商隐写下了《海客》,表明他愿意为郑亚效力。
这样的李商隐被重重打上了“诡薄无行,放利偷合”的烙印。联系李商隐的政治理想和现实,以及晚唐的政治形势,他的行为可能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评价确实太重了,但李商隐的政治人格缺陷是不可否认的。
大多数中国文人最受尊敬的政治品格是张九龄和苏轼。无论政治观点是对是错,他们都有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不排除持有其他政治观点的人。像李商隐这样涉嫌骑墙的人很容易受到历史学家的攻击。
至于李商隐这些有点翻云覆雨的干诗,文学界评价很高。常说李商隐的诗里没有迎接——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作为文人的面子都得到了保留。
三、雄心壮志难酬朦胧诗
[img]352577[/img]
可以说,政治挫折已经成为李商隐诗歌风格变化更加模糊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党争的裂缝中,他经常碰壁,不敢再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以往诗歌堆砌典故、委婉含蓄的基础上,李商隐的诗歌变得更加模糊。与早期讽刺政治的诗歌明显不同,李商隐的绘画风格如下:
宣室求贤拜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的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在类型上,这首《贾生》被认为是一首历史悠久的古诗。然而,李商隐与贾谊相比,表达了不能重用的悲伤,讽刺国王迷恋长生不老的艺术,忽视了任命人才的事实,并具有作为政治讽喻诗的深刻意义。虽然这种写作方法并不少见,但像李商隐这样的诗人并不多。
除了《贾生》这样的作品,李商隐还留下了许多除了他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解决的诗歌。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作品的真实情况,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近黄昏”的暮色中,一位“口是心非”的朦胧诗人写下了一首没有烟火的诗,同时贪图瘴气,没有人能逃脱官场。这位诗人离我们越来越远。
为什么李商隐会成为婉约派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