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变化涵盖气候变化、物候变化等特点。春天的萌芽、夏天的盛长、秋天的收获和冬天的储存标志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觉位置为基础,以两天、两天或四天为边界;然而,东西方国家在划分四季时使用的边界点并不完全相同。让我们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img]350694[/img]
传统四立法
中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为四季的起点,以二分和二至为中点。例如,春天的开始是春天,太阳黄经是315°,春分为中点,初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个°。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这是一种传统而常见的方法。
候平均气温
为了准确反映各地实际气温变化,现代学者张宝坤的分类方法常用于中国划分四季,即“等待平均气温”。分类法规定,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春季或秋季在22℃之间。根据这一标准,中纬度地区的季节与“等待平均温度”基本一致;低纬度地区和极地地区附近的春、夏、秋、冬温度变化不明显,与“等待平均温度”不一致。这种四季分类法更适用于四季温度变化明显的中纬温带地区。
[img]350695[/img]
在中纬地区,候平均气温法划分的四季与气温明显变化基本一致,但各季长度不同;比如北京春天55天,夏天103天,秋天50天,冬天157天。气温统计法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因此,以每年3月为基础~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这就是四季划分气候(候平均气温)的方法。
西方分类法
天文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分类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以两到两天为四季的起点,如春分为起点,以夏至为终点。这种四季比中国传统的四季晚了一个半月。
在划分四季时,东西方国家采用的界限点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