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阆中地方文史旅游书刊记载,1985年,在四川北部古城阆中嘉陵江旁,打捞起一块古代巨石碑。石头上刻着“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第一个大小偷合八蒙,马上勒明”的碑文。碑文是隶书四行,每列六字,阴刻。经当地文物专家鉴定,确认为张飞亲自写的。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由此推断,这座纪念碑是巴西太守张飞遗留给古城阆中人民的罕见纪念碑珍品。现已移至锦屏山碑林园,镶嵌在悬崖上,供游客阅读和回忆。不仅如此,专家们还引用了经典,这座纪念碑确实是张飞的墨宝。
[img]351224[/img]
这座纪念碑是张飞的手吗?史实是一致的吗?
立马铭
马铭,又称“张飞马铭”和“八蒙摩崖”,据说这个铭文是建安20年(215年)。张飞大败张合后,乘着酒兴,用长矛在八蒙(也是蒙古)的悬崖上凿出来的。
铭文简介
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话》、明代曹学泉《蜀中名胜记》、清代赵一清写的《三国志草案补充》记载了《方舆纪要》所述的张飞传补充引用。现在铭文不能考,只能看到清光绪之间的拓本。
历史背景
据《三国志》报道,建安23年(218年)秋,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曹操命令张合带兵入侵巴州。刘备命令张飞率领1万人迎战蒙头(即八蒙山,今四川渠县)。
张飞打败了著名的将军张和,逃走了。当时他很开心,就用石代纸和矛作笔,在八蒙山的石墙上用这个“马铭”凿下来,示纪功勉士,羞辱曹军。
铭文赏评
汉代摩崖石刻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山石裂开,刻文损坏。
清末,四川灌县望族胡升猷家富藏,精于鉴古。他依家藏原拓在八蒙石壁上重新雕刻了“立即铭”。可惜现在八蒙山连清代重雕的摩崖都不存在了。
[img]351225[/img]
陕西岐山现有的碑刻是清光绪七年(1881年)任陕西岐山知县胡升猷依拓本重新雕刻的,为青石,宽167厘米,高38厘米。
铭文的正文是隶书云:“汉将军飞,率领一万人,大小偷第一张合八,马上勒铭。”隶文后面附有一个小跋。他的脸是胡升猷的题目:“桓侯马上勒铭。据说他在四川省渠县的石墙上用矛刺石写字。今天墙上的裂缝被摧毁了。
七、六月光绪,捡家藏拓本重钩上石。侯之精灵如今,非徒爱其书法之工。”
仔细观察碑刻的文字,笔画丰满有活力,气势刚健凝重,结体朴实。横画隐藏着“蚕头”,“燕尾”明显,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个人风格,具有婉转圆通的魅力。中锋藏锋像锥画沙,非常精致。
整体布局不杂一丝浮躁,极其严肃。而且因为它还在拓而刻,笔面漫漫,所以不失古茂之风,让人觉得很有趣。铭末小跋,是胡胜猷擅长的颜体写作,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铭文是由专家学者从铭文的来源、内容和书法等方面来鉴别的,被认定为伪刻。
《立马铭》是张飞的手吗?是否符合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