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1月5日至7日公历交节。小寒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冷空气长时间而冷,小寒意味着天气寒冷,但还没有达到极限。和大寒、小暑、大暑、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温度变化的节气。小寒的天气特点是:天气越来越冷,还没有大冷。俗话说:“三九冷”,因为隆冬的“三九”基本都在这个节气里,所以有句话叫“小寒胜大寒”。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生活中,除了注意日常保暖外,小寒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去市场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为春节做准备。在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了小寒时尚。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说的是冬天吃羊肉调理身体的做法。在古代,如皋人非常重视小寒,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逐渐淡化,人们只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痕迹。
居民的日常饮食也侧重于温暖的食物,如羊肉和狗肉,其中羊肉汤是最常见的。一些餐馆还推出了当归姜羊肉汤。一些传统的冬季羊肉菜再现了餐桌,再现了如皋冬季的饮食习俗。
[img]351095[/img]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这个节气的年轻人注意不要因为吃脂肪、甜味和辛辣的食物而长痘痘。
南京-吃菜饭
在古代,南京人非常重视小寒,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已经逐渐淡化,现在人们只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痕迹。
说到小寒,老南京一般都会做饭吃,但是菜的内容不一样。有用的是短脚黄菜、咸肉片、香肠片或者板鸭丁,然后剁一些姜粒和糯米一起煮,很好吃。其中,短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著名的特产,可以说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以和腊八粥媲美。
在寒冷的季节,这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来说,冬天煮的面霜几乎是一样的。在这个时候,有些人会煮得更多,直到春节前后。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有一套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靠墙挤压)、斗鸡(盘起一只脚,独立一只脚,互相对抗)等。如果下雪,会更加欢呼,打雪仗,堆雪人,全身很快就会暖和,血液也会通畅。
广东-吃糯米
广州传统上,小寒早上吃糯米。为了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和40%香米。将腊肉和香肠切碎,炒熟,炒花生,加入一些葱白,拌在米饭里。
广东人非常注重饮食疗法。小寒处于隆冬,土气旺,肾气虚弱。因此,饮食应减少甜味和苦味,补充心脏和肺部,调节肾脏。池晓玲说,所谓的“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记得不要补。在饮食方面,你可以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以用药膳补充。
[img]351096[/img]
1.山药羊肉汤(具有补脾益肾、温中暖下的功效)
材料:羊肉500克,淮山50克,葱30克,姜15克,胡椒6克,黄酒20克,精盐3克,味精适量。
做法:将羊肉去筋膜,洗净,轻轻划几刀,然后用沸水焯一下血水。将葱、姜洗净,葱切成段,姜拍破。淮山洗净,将羊肉和淮山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用大火煮沸,撇去浮沫,加入葱、姜、胡椒粉、黄酒,用小火炖至羊肉酥烂,取出羊肉冷却。将羊肉切成片,放入碗中,然后将原汤去除葱、姜,加入精盐、味精,搅拌均匀,将淮山放入羊肉碗中。
2.太子参炖鹌鹑(具有补五脏、益中气的功效)
材料:鹌鹑肉250克,瘦猪肉100克,党参15克,淮山30克,龙眼肉10克,枸杞15克,芡实10克。
做法:将鹌鹑肉、瘦猪肉洗净,切成块,用党参、淮山、桂圆肉、枸杞、芡实洗净,放入砂锅中,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炖1.5小时,加入精盐。
3.远志枣仁粥(具有补肝肾、养血安神的功效)
材料: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远志、枣仁、粳米洗净。将粳米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然后加入远志、枣仁,小火煮至米粥稠。
[img]351097[/img]
4.山药枸杞蒸鸡(具有补脾益肾的功效)
材料:1只肉鸡(约1000克),15克北芪,20克党参,40克山药,30克枸杞,25克水发蘑菇和竹笋,适量调料。
做法:屠宰肉鸡,取出内脏,洗净备用;将北芪、党参、山药、枸杞、蘑菇、笋片洗净,放入鸡内,缝好鸡的切口,放在干净的盘子上,在蒸笼里蒸1小时左右。
5.首乌煮鸡蛋(具有健脾益肾、益气养血的功效)
材料:鸡蛋2个,何首乌30克,山楂15克,陈皮6克,酱油、八角、精盐、白糖、姜片适量。
做法:将鸡蛋、酱油、精盐、八角、白糖、姜片放入砂锅中,用文火煮20分钟,取出鸡蛋,浸泡在冷水中,剥去蛋壳,然后将去壳的鸡蛋放入砂锅中,煮15分钟左右,去除渣。
小寒季节到处都有哪些特色食俗?这些习俗是怎么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