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达人
Vedda
南亚斯里兰卡的少数民族。又称吠陀人。人数极少。巴杜拉是斯里兰卡东南部最集中的低洼地区。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原语言已经丧失,被称为维达语的僧伽罗语方言中只剩下一些单词,没有单词。迷信万物有灵,行祖崇拜。佛教和印度教因素已经渗透到其原始信仰中。维达人的祖先早在斯里兰卡岛与南亚次大陆分离之前就生活在从印度中部到斯里兰卡的土地上。公元前5世纪左右,来自次大陆北部的雅利安人(僧伽罗人的祖先)进入斯里兰卡后,维达人被排挤到中部山区。16~17世纪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主义者陆续入侵,实施种植园经济,破坏大片森林。维达人的渔猎生活受到干扰,生活极其困难,最终被迫迁往东南贫瘠地区。历史上,维达人与僧伽罗人的祖先有着相当大的融合,对僧伽罗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维达人以野猪、孔雀等图腾命名,分为几个外婚制母系氏族。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极其简单。按谋生方式,可分为农村维达人和森林维达人。前者定居农业,同时从事收集、狩猎、饲养牛和家禽。森林维达人多住山洞石穴,穿树皮纤维,主要从事射猎,善用弓箭,同时采集养蜂。可粗制陶器。在20世纪,钻木取火,进行无言贸易。一夫一妻制,婚后从妻居,交表亲也很常见。禁忌堂表亲和阿姨表亲,多有妻姐妹婚和夫兄弟婚现象。人死后留置山洞,别人迁走。
[img]352016[/img]
安达曼人
Andamanese
南亚印度少数民族。居住在印度安达曼群岛。人数极少。尼格罗-澳大利亚尼格利陀类型。使用安达曼语,语言系是不确定的。无文字。相信鬼神和巫术,害怕树林、海洋、疾病和祖先的“鬼魂”。安达曼人原分10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定的区域。由头人管辖的部落下分为几个地方集团。保留母系残留。集团内的事务由年长的男女处理。无法律。受害者本人或联合亲友对危害他人生命财产的人进行报复。以采集、渔猎为生。使用的工具非常原始。可制作粗陶器、独木舟,用竹条、藤条、藤蔓编织篮子。不懂得驯养牲畜。实行一夫一妻制。不表达各种亲戚关系的称谓,通常直呼名字。一般来说,没有衣服,男人和女人剃头,喜欢全身刺青,戴骨头、贝类、竹子、树叶、藤条腰带、手臂箍、手镯和项链。
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和《海上杂国》被称为“晏陀蛮国,自蓝无里去细兰国,如风不顺,飘到一所,地名晏陀蛮,海里有一大屿,里面有两座山,一大一小,它的山都是无人烟的,它的山周围有70英里。山里的人就像黑漆,能生食人,船人不敢在岸边。山里没有寸铁,都是用青蛤壳磨的。”
《赢得世界的旅程》被称为“桉树”,指的是“帽山南洋,好风向东北三天,看到翠蓝山在海里,山三四座,唯一的山是最高的,著名的桉树”,也指岛上的人“巢穴,男女赤身,没有丝绸,如野兽的形状。土壤不是米饭,只吃芋头、波罗蜂蜜、香蕉等,或海上钓鱼虾吃。”
尼格利陀人
Nagritos
古老的东南亚居民。名字来自西班牙语,意思是小黑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利陀类型。身材矮小,男性平均身高1.50米,女性平均身高1.42米;肤色棕黑,头发略卷曲。据说二三千年前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各地。后来被马来人排挤同化,只留在马来半岛泰马边境的密林深处,印尼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沼泽,菲律宾的吕宋、内格罗斯、巴拉望和棉兰老岛的偏远山区,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包括塞芒人、库布人、阿埃塔人和安达曼人。没有统一的语言,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语言或借用邻族语言,并受到邻族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的少数信仰属于逊尼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保持着灵魂和巫术的信仰,有巫师。多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社会上没有阶级,也没有首领。以狩猎采集为生,由40人组成~60人组成一个群体,在一定地区活动。住所是一个简陋的棚子,由竹竿或树枝组成,上面覆盖着树叶或兽皮。有些人转向定居,从事刀耕火种农业,种植旱稻、玉米等;有些人从事钓鱼。以物易物交换关系开始与邻居发生。
[img]352017[/img]
泰米尔人
Tamils
南亚民族之一。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斯里兰卡东部和北部主要分布在印度。在缅甸、马来西亚、中南半岛、印尼、毛里求斯、斐济、东非和南非的印度侨民中,也有许多泰米尔人。除部分雅利安婆罗门外,都属于达罗毗茶的类型。身材矮小,肤色黑,鼻子小而扁,嘴唇厚,头发黑而浓密,卷曲。泰米尔语是达罗毗茶语系南部语族,字母独特。相信印度教,属于湿婆教派,种姓制度森严;少数人相信基督教。泰米尔人擅长建筑、青铜雕塑、古典舞蹈和民间戏剧的表演,在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和东南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航海、数学和医学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经济因地而异,有的狩猎,有的从事畜牧业或渔业,有的从事农业和水稻种植。男人通常只缠一条两米长的围裤;有些人还穿着小布单或无领长袖毛衣。女人喜欢穿金银花边的纱丽。以大米为主食,喜欢酸辣、椰油、荤菜,喝咖啡。叔叔表婚盛行,山区还有抢亲的习俗。人死后火葬。
达罗毗荼人
Dravidians
南亚操达罗毗茶语系各语言民族的总称。又称德拉维达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属于不同类型的人类:①欧罗巴人种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即达罗毗茶人种,包括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和坎纳拉人。多信印度教,主要是湿婆派,经济文化发达。②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包括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贡德人等。③尼格利陀人类型,包括伊鲁拉人、帕尼安人、卡达尔人等,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许多人仍以收集和狩猎为主,有些依靠挖掘棍生产,称为挖掘棍文化,许多方面保留了氏族部落结构,有些仍处于原始公社后期,生活在山林中,保留一切精神信仰。尼格罗-澳大利亚是南亚最古老的居民。欧罗巴人种南欧人在公元前40000~前3000年抵达印度,与当地人混合形成达罗毗茶,部分停留在次大陆西北部,保留了更多欧罗巴人的身体特征,成为现有的布拉灰人。欧罗巴人来后,部分土壤被赶到山区林地,习惯上也被称为前达罗毗茶人。一般认为达罗毗茶人与哈拉巴文明有关。雅利安人来后,达罗毗茶人被赶到次大陆南部,建立了安度罗、潘地亚、朱罗、哲罗等王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17~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后,达罗毗茶人被切割、掠夺和压迫,破坏了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泰米尔纳德邦(原马德拉斯邦,以泰米尔人为主)于1956年在印度独立后建立。、安得拉邦(主要是泰卢固人)、迈索尔邦(今卡纳塔克邦,以坎纳拉人为主)和喀拉拉邦(以马拉亚兰人为主)。
印度有多少大人种?它们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