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1370年)4月,明太祖朱元璋想尽一切办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以确保明朝的长治久安。具体方法是把诸子分封为王。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他把25个宗室(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居北部边境和全国各地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到屏藩皇室。朱元璋曾说过:“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在全国范围内,封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腹部,另一种是边塞要地。被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了王府,设立了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要伏而拜。
[img]350782[/img]
明初,除食粮万石外,每个藩王都有军事指挥权。藩王在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3000人,多1.9万人。九位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其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尤其是护卫甲士。北平皇四子燕王朱迪拥兵10万,大宁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军、巡逻要害、监督边塞内的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的军队,尤其受到明太祖的重视,军中大将都受其约束。就连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特别是燕王朱棣,由于功绩突出,朱元璋命令他“控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扩张必然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朱元璋封诸王时,时任平遥县指导的叶博巨指出,藩王势力过重,几代后不会掉下来。到那时,他将削减诸藩,这可能会导致汉代的“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制度,减其卫兵,限其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下狱。
在分封中,朱元璋曾规定,所有被封的国王都必须离开首都,到封地就藩。亲王之间不允许互相交流。即使他们进入朝鲜,他们也不能同时来。一个国王必须离开北京,另一个国王才能出发。朱元璋此举的目的是避免国王与中央政府串联对抗。@ 诸王就藩,可以说是“生与死”。但朱元璋用心良苦,却未能收到预期后果。
[img]350783[/img]
“靖难”遗训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将诸子分封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朱元璋当国时,害怕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权移文中央要求奸臣和举兵清君侧。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以清君侧举兵。后来朱棣以此为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必须加以惩罚,并称自己的行为为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在靖难之战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其中,“靖难”的意思是:“靖难”是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意味着平息灾难,平息战争,平息奸臣。然而,在太祖的成功中,另一个原因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这样藩王才能起兵,成功铲除奸臣后五天内离开北京。这只是朱迪夺取王位的借口。
为了保证明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的具体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