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寒衣节也意味着严冬的到来。以下是详细介绍。让我们看看!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叫“十月朝”。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新收时祭祖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小米祭祖。农历十月初一祭祖,有家祭和墓祭,南北都是如此。今天江南很多地区都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从那以后,天气越来越冷了。人们害怕冥界的祖先缺衣少穿。因此,除了食物、香烛、纸币等一般供应外,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供应——冥想服。祭祀时,人们将冥想服焚烧给祖先,称为“送冷衣”。
[img]351021[/img]
后来,在一些地方,“烧冷衣服”的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烧冷衣服,而是“烧负担”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纸袋里,写下收件人和送件人的名字和相应的名字,这被称为“负担”。有冷衣服的名字,但没有真正的冷衣服。人们认为冥想和阳光一样,钱可以买很多东西。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这时,是稻谷收获进入仓库的时候了。“也是月亮,天子总是秋天”(《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告诉普通人,冬天来了。据说明初朱元璋在南京当皇帝。为了表现顺应时间,他在十月初一的早期举行了“授衣”的仪式,并把刚收获的红豆和糯米做成热汤,给大臣们品尝新的东西
。南京民间谚语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还把冬衣带给外地守边、做生意、学习的流浪者,以示关心和关怀。
各地习俗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注意在五色纸上夹一些棉花,说是为死者做棉衣、被子使用。
晋北送寒衣时,要把五色纸做成衣服、帽子、鞋子和被子。甚至还要做一个瓦柱分明、门窗俱备的纸屋。除了体积缩小,这些纸制工艺品看起来比真正的房子更精致、更漂亮。
[img]351022[/img]
洛阳
洛阳方言有云:“十月一日,油唧唧”,意思是人们要在十月初一烹饪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物。这些东西油腻,手术室难免手里满脸都是。
市区、偃师、宜阳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坟烧寒衣,而是在家门口和十字路口烧寒衣。十月初一,看着天快黑了,人们抓住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烧香供应,烧纸衣、纸锭,祭奠祖先。讲究的人会特意跑到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给“游魂路鬼”送冷衣,为了“鬼有所归,不为力”,贿赂那些流浪鬼,让他们和自己的死人和平共处。
北京
在民初,北京人大多遵循旧习俗。他们将在10月初一之前去南纸店买冷衣纸。它是一种彩色蜡花纸,用冥衣店烧活,切成布状的长条。一般来说,一张纸破三四条。粉色印有白色图案;白色印有青莲色图案;黄色印有红色图案(一般为牡丹、菊花和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普通纸。
@ 只是象征性的东西。有的把这些冷衣纸剪成裤子状,有的不剪,直接放在纸币和纸币的包裹里焚烧。还有一些比较讲究的富人,就是请冥衣店的贴纸匠贴一些皮夹克、皮裤等高档冬装。无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币和纸锭为主,放在包里焚烧。
宅门第,在祠堂里设立;一般来说,人们把包裹当作主要位置,在大厅里设立,大部分都是三碗饺子供应。富人不限于此限制。干鲜果、满汉糕点、冷肉炒菜都没有例外。烧香、烧蜡烛,全家按照卑老幼的顺序行四磕头礼(叫“神三鬼四”)。祭祀后,要么送墓地,要么在门口焚烧。所有的老丧都不会哀悼。
[img]351023[/img]
鲁
鲁中地区晚上在野外十字路口烧寒衣,为无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献祭。
在鲁西南地区,寒衣节除了准备寒衣外,还以死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主题,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
南京
南京送寒衣的时候,各种衣服都要装在一个红色的纸袋里,上面写着死者的身份和名字。第一天晚上,纸袋被供应到大厅里祭奠,然后在门外焚烧。同时,新收获的红豆和糯米被制成美味的食物,供祖先品尝新的食物。事实上,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都是缅怀祖先,祈求家庭繁荣,子孙平安的表现。
寒衣节到处都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