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谁写了《资治通鉴》?为什么《资治通鉴》只剩下残稿?

为什么《资治通鉴》只剩下残稿?《资治通鉴》的残稿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写的,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到目前为止,《资治通鉴》还有一些残稿,是司马光手写的真迹,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文物。虽然可以看清楚资治通鉴的版本,但恐怕很多人还是想亲眼目睹这个司马光的真迹。这份残稿最近将在北京展出。让我们看看。

国家图书馆收藏了司马光手书原稿,宽33.8厘米,长130厘米,共29行,465字。清朝乾隆、嘉庆、宣统帝都有印章,乾隆帝更喜欢。除了印章,他还亲自写了“司马光通鉴稿”。自宣统以来,以奖励的名义,卷流于民间。

回顾司马光千年公开课特别活动在北京开幕

“这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书,也是学者必不可少的书。”清朝王明生在《十七史讨论》中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经过北宋五朝的风云,司马光成为后人心中理想的文人和医生形象,至今仍受到称赞。今年也是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

11月17日,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纪念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千年回望司马光”公开课专题活动在北京举行。@ 现存在于国家图书馆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的残稿正在国家经典博物馆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保护传承展”中展出。观众可以近距离阅读和欣赏司马光的真迹。

司马光(1019-1086)人,字君实,号迂老,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故世称他为“水先生”。滑州韦城县知县曾任武成军推官。赴京后,在国子监、大理寺丞、太常礼院、历史博物馆、官部、开封府、三司等多个部门工作。他还多次直言不讳地上书立嗣,深受宋仁宗、宋英宗的信任。宋神宗即位后,任其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但反对王安石的变化,离开了中央政府。

[img]351761[/img]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助手刘毅、范祖禹、刘恕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历时19年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本书从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周世宗6年(959年)、1362年、294卷、30卷、30卷、30卷。

整本书编完后,司马光在《进入》中〈资治通鉴〉表中写道:“臣今骨瘦如柴,目视昏近,牙齿少,神志衰弱。他目前的所作所为立刻被遗忘了。臣的精力就在这本书里。”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确实凝聚了司马光一生的心血。

本次活动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游彪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客观评价司马光的一生,重点分析《资治通鉴》记载的1362年历代得失评价、“资于治道”的治国理政思想、《资治通鉴》在传统文化和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根据游彪的研究,“修心之要”和“治国之要”是司马光在本书中提到的两种“治道之思”。所谓“修心之要”,主要是指领导力的培养和培养。“一说仁,二说明,三说武”。“仁”是指统治者的大仁,作为一国之君,要“修政治,兴教育,育万物,养人”。所谓“明”,就是为君者判断决策的能力,明君要“知道义,知安危,别贤愚,辨是非”。之后,我们来谈谈“武”。这里的“武”不是武力,而是君王应该有坚强坚毅的人格。

[img]351762[/img]

“治国也有三个要点:一个是官员,两个是信仰,三个是惩罚。”综上所述,关键在于“用人”。君主要善于委托人才,奖励要有信用,惩罚要落实。游彪以唐代李世民践行的五个用人标准为例,为君主选择说实话、能力强、道德好的人。同时,他要相信,不要怀疑,不要避免怀疑。

@ 游彪还强调,《资治通鉴》并不完全是关于权力的,但实际上意义重大,具有普遍意义。明代王夫之言,《资治通鉴》包含“君道”、“臣谊”、“国是”、“民情”、为官之本、治学之路、体人之道等诸多方面。

《资治通鉴》作为经典古籍,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书中体现的重政治、重统一、重礼制、重仁爱、重文明也是中华文化内涵的核心理念。司马光的价值倾向在《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中随处可见。游彪解释说,在司马光看来,“正统”是不可动摇的。以南北朝为例,司马光只把宋齐梁陈当成君王;五代十国也是如此。他们只记得五代,但十国没有本纪。司马光的“统观”可以窥探一两个。

就编纂方法而言,《资治通鉴》保留了许多目前已失传的史书所记载的内容。这本书采用“三段法”筛选史料,“作丛-修长-删成书”。同时,司马光还修订了《资治通鉴异》,反复修订史料的异同,收集了不同的记录和选择的理由和依据。@ 为便于阅读,他附上了《资治通鉴目录》,纪年于上,列卷数于下,作为整本书的纲领。

宋代以后,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资治通鉴》,成为金元明清时期盛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对《资治通鉴》的研究也催生了“通鉴学”的繁荣,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残稿》是司马光手书的原稿。这份手稿宽33.8厘米,长130厘米,共29行,465字。记载了一年的历史事实,从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的第一个月开始,王敦就乱了,直到同年12月慕容送子入令支。每个历史事件的开头数字或十个数字都不一样。下面是“云云”这个词,是今天通行书第92卷的内容,但是有很多不同。

赵倩,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从这一稀世珍品的形状、内容、书法等方面,对这一手稿进行了解读。

这份草案拟于范春仁(范仲淹的儿子)给作者和他的长兄司马旦写的一封信。据赵倩介绍,当时的纸张仍然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司马光本人仍然很节俭,所以他直接划掉了这封信的内容,并在空白处起草了这封信。同时,读者仔细观察原稿的内容,会发现有些单词会特别缺失,以避免当时皇帝的禁忌。

原稿可以看到历代许多收藏家的印章和笔迹,也可以追溯到这一历史宝藏的时代遗产背景。清朝乾隆、嘉庆、宣统皇帝都有印章,乾隆皇帝更喜欢它。除了印章,他还亲自写了“司马光通手稿”的标题。自宣传统以来,以奖励的名义,这篇文章流向了民间。

对于这类文物的欣赏,赵提到了三个方面。首先,从文物的角度来看,时间构成了文物珍贵价值的必要条件。其次,在文献材料方面,以这份残留的手稿为例,仅400多个单词就反映了《资本与治理》的编纂原则和风格,并可以与原始相比较。最后,在艺术方面,手稿还保留了司马光、范春仁和许多收藏家的手写和印章,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国家图书馆将继续根据重要历史人物的特殊纪念日推出“天才时代”系列活动。明年和明年,将举办张载生日1000周年和纪念王安石生日1000周年的活动。国家图书馆将结合收藏资源,更好地将古人留下的思想精神遗产以国图公开课的形式传递给当今社会。


谁写了《资治通鉴》?为什么《资治通鉴》只剩下残稿?谁写了《资治通鉴》?为什么《资治通鉴》只剩下残稿?

,,,,,,,

  • 北宋大臣黄潜善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黄潜善
  • 黄潜善(1078年—1130年2月9日),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南宋初年宰相,奸臣,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符三年(1100年)...

  • 北宋宰相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苏辙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

  • 北宋宰相曾布的家庭成员都有谁 曾布有子孙后代吗
  • 曾布(1036年11月3日—1107年8月21日),字子宣,中书舍人曾巩之弟,北宋中期宰相,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

  • 北宋浪子宰相李邦彦:是靖康之耻的导火线
  • 在宋徽宗赵霁的“朋友群”中,除了王福,还有一位著名的“浪子宰相”。“浪子宰相”虽然是人们给他起的绰号,但他真的是当代宰相,...

  • 北宋寇准背靴是什么典故?寇准有哪些方面作为
  • 寇准是一位有名的北宋政治家和诗人,他从小饱读诗书勤奋好学,历史记载曾十几岁就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他出生于官宦世家,...

  • 仁义高于命:北宋历史上忠臣陈求道的壮丽生活
  • 宋代官员陈求道。字得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咸宁人进士。北宋时期,永安镇西河桥畔迁来一户官宦家庭。主人是陈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