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历史上最早的战争发生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太宗时期。当时,中国派往印度的一位小特使在没有唐朝士兵的情况下击败了印度军队,摧毁了中印古国,给东印度国王留下了深刻的印度国王印象,震惊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创造了神话奇迹。这件事必须从玄奘的“西方学习”开始。
玄奘大师历尽艰险到达天竺(即现在的印度),历拜名贤,求法讲经,行踪遍布印度次大陆,其中曾访问摩揭陀国。摩揭陀国是当时统治印度的强国。当时,印度按方向分为东、西、南、北五部分,即《旧唐书》中的“五天柱”、“数千英里的土地和数百座城市”。中国有许多王邦,包括16个大国邦,摩揭陀国是16个大国邦之一,位于恒河中游南岸。摩揭陀一直被印度人视为佛教圣地。据说佛陀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摩揭陀度过的。玄武西游,一定要到摩揭陀。在摩揭陀,玄奘受到国王尸罗逸多(即戒日王)的极大礼遇。玄奘开坛讲经,举办了为期18天的大型辩论会。从那以后,他出名了。
玄功不可或缺的中印建交。玄奘大师除了讲经学法外,还向戒日王“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服状”(《新唐书》简要介绍了中国大唐的盛况和太宗的英明神武。除了敬佩之外,他还忍不住对中国大唐充满了憧憬,说“我要东面朝之”(《新唐书》)。玄奘回国后不久,贞观十五年,即公元六四十一年,戒日王“遣使朝贡”,并向大唐提交国书,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玺书慰问”,戒日王“膜拜而受诏书”(“旧唐书”),算是臣服于中国。之后,唐太宗多次派使者回访印度,“礼之甚厚”(《旧唐书》)正式建立了中印外交关系。
贞观22年,也就是公元648年,唐太宗“派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新唐书》),派使团访问印度,但这次访问发生了一起小事故。正是这次事故引发了中印历史上第一次兵戈相遇。这位名叫王玄策的使团团长,没有用大唐一兵一卒,只靠孤身之力,借师南下,就把兵强马壮的摩揭陀国灭了,一时“天竺震畏”(《旧唐书》),大壮中国国威。
唐朝河南洛阳人王玄策,曾于公元643~661年间,印度三次出售。事故发生的是他第二次出使印度。当时,摩揭陀在中国发生了变化。原来,戒日王于同年死亡。他的臣民阿罗那趁机起兵,自立为王,控制了政权。但当时通讯不发达,唐朝不知道,搁现在,早在全球轰动,妇女和儿童都知道。听说大唐遣使来了,阿罗那不买账,于是出兵拦截,拒绝唐使入境。他不仅抢走了唐使带来的礼物,还俘虏了王玄策和随从的30人。后来在戒日王姐姐的帮助下,王玄策和副手蒋师仁才“挺身宵逃”(《旧唐书》),侥幸逃脱,跑到吐蕃搬救兵。
吐蕃是中国西南边境崛起的强国。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结婚后,松赞干布接受了唐朝的官位(徐都尉)和封爵(西海郡王)。“吐蕃与大唐和为一家”关系密切,民间接触更频繁。“金玉绮绣,问遗往来,路相望,欢乐无穷”(《新唐书》)王玄策请兵救援,吐蕃自然大力支持,于是松赞干布“发精锐1200人,泥婆罗国7000多人骑兵从玄策”(《旧唐书》),不仅派精锐骑兵,还派7000名骑兵从泥婆罗(今尼泊尔,当时吐蕃属国),全部交给王玄策。
王玄策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印度军队被斩首3000多人,数万人淹死在水中。阿罗那顺弃城逃跑,被副使蒋师仁追上生擒。王玄策声大震,远近城邑望风而降,连续580多个城市。阿罗那顺的皇室全部被俘,王玄策“获其妃、王子、俘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新唐书》)一时“天竺震畏”。东印度(东天竺)国王尸鸠摩看到这种情况,吓坏了,赶紧“送牛马三万馈军”(《新唐书》),献上珍宝,向大唐臣服。
只有这一次,中国和印度在古代历史上发生了刀兵相遇的战争。摩揭陀作为中印古国,如此脆弱,在路卫看来,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唐朝繁荣,国家繁荣,王宣策信心,侮辱,愤怒,人们特别勇敢;第二,吐蕃刚刚崛起,战斗强大,与唐朝亲密,帮助;第三,印度一直崇尚佛教,军事法律差,武力弱;第四,摩揭陀适合内乱,政治不稳定。从戒日王的妹妹帮助王玄策逃狱并不难得出这一点。
后来,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到达婆栗国家(现在印度达班加北部),参观摩诃菩提寺,向佛陀致敬。它带回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中天竺之旅》,为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战争:大唐没有一兵一卒灭古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