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把明军松锦之战的失败归咎于崇祯催兵过急,但研究发现问题不如洪承类皇太极。欢迎善意批评指正,拒绝辱骂个人意见和文明话题。
崇祯13年4月,后金军(此时应称清军)开始围困锦州。首先,外围据点掉落,然后被清军挖沟包围。明守将祖大寿似乎又开始了一场大凌河的悲剧,于是派人突围求救。明廷调兵号称13万集宁远(今辽宁兴城),让洪承类奔赴锦州。洪承类吸取了萨尔浒分兵的四大教训,军队一步步融为一体,被命令解围到100英里外的松山需要10个月。崇祯14年3月抵达松山。
皇太极还利用挖壕的方法,切断了明军的归路,切断了明军的粮路,并将围困锦州的部分兵力转移到了反包围的洪城。这类似于白起长平的战术,也使用了大凌河战役。洪承类没有采用马绍愉的“惊喜攻击”、张斗“防止他抄袭我”的用兵建议。清军没有等他稳扎稳打,而是用壕沟包围了这13万明军。
[img]349783[/img]
8月,13万解围明军开始解围自己。明清两军,列阵大战。接战时间长,矢飞炮鸣,杀伤相当,未分胜负。皇太极率先派阿济格进攻塔山,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的12堆粮食。当时明军粮食被抢,退路被切断,没有粮食准备,气挫势贫。洪承类担心明军步、骑兵被分割,步骑数万人,在松山城收缩。明军被迫突围退回宁远,锦州不救,但等待这些明军的是清军层层战壕防守。死于弓箭,自相践踏,被迫投海近10万死者和俘虏。除了吴三桂的少数将军逃跑外,洪承类还有1万多人守卫着内城,崇祯15年2月破灭了饥饿的城市。
锦州被围了一年多,一定很饿。洪承类合兵解围,10月份被命令进入百里外,可见他对清军一战的恐惧和不确定性。军队的粮路没有分配强大的后军保护,虽然集中重兵小胜,但也像赵括一样被战壕包围。兵贵于速,贵于奇,畏首畏尾,慢慢前行,等待对方充分挖壕制造坟墓。明军没有机会挖沟围困后金和清军,这就是对方动作快,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而且,在松山战时,临时储粮被切断。早期不敢战斗,后来想战斗却被困无粮,处处被动,不战自乱。自萨尔浒以来,明明不敢主动进攻,不敢摧毁对方的后方和粮草供应,不得不战勉而战,怎么能不败呢?危而立断,对方分兵截粮挖壕时,向士兵解释利益,全力一战才是出路。这就是韩信背水列阵的原因,而韩信5000骑兵攻击拔旗换旗是摧毁赵军士气的奇迹。但是这些洪承畴都没有,他的失败与崇祯无关。
松锦之战的责任不在崇祯:掌握洪承类用兵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