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意见》发表了一篇题为《废除科举加速清朝灭亡》的文章,介绍了一篇新发表的论文。虽然论文关注的是清末废除科举的历史学术话题,但社会科学的论证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即将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Econometrica上发表的这篇论文题为Eliterecruitmentandsocialmobility:TheimpactoftheabolitionofChina’scivilserviceexam.作者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贾瑞雪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白营。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中国古代选拔政治人才和社会精英的核心途径。无数学生为了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十年来一直处于寒冷的窗口中。不难想象,一旦这种维持社会流动性的选择机制突然取消,很可能会对渴望进入精英阶层的人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这个理论听起来很直观,但要验证学术理论并不容易。此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大致认为,废除科举考试增加了朝廷和士人之间的离心倾向,特别是新兴知识阶层,一些人放弃了皇权,转向了革命。然而,恐怕需要更多的调查才能在科举考试废除和清朝崩溃之间找到更直接的因果关系链。精英选拔机制往往离不开国家能力、政治制度、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很难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判断选拔机制是否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在过去的实证研究中,选拔制度与社会稳定的因果关系基本上是空白的。
那么,这篇新论文提供了什么独特的分析逻辑和研究方法呢?
作者指出,从地区上看,虽然科举制度在全国各地同时被废除,但这一变化对各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即人均名额越多,取消科举制度的影响就越大。从时间上看,由于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我们应该看到,学者名额影响了1905年以后的动荡,而不是以前。
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推论:我们应该观察到,在1905年之前,人均学员的数量并不影响当地起义和动乱的数量;1905年以后,人均学员的数量越来越多,起义和动乱越来越大。
通过分析1900-1906年清朝262个政府的相关数据,上述推论几乎得到了完美的验证。作者甚至发现,由于科举考试被废除在1905年9月,如果起义和动荡的时间准确到特定的月份,上述关系仍然建立起来。
考虑到“学者名额”和“起义”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可观察的因素的影响,作者进一步使用“一条小河的数量”和“废除科举考试前夕的当地考试成绩”来验证上述发现。
作者的基本想法是:一个小河流的数量越多,其他条件可能会有更多的县,同一个县的数量越多,总学者的数量就越多。类似地,如果当地在废除科举前夕的考试成绩更好,就有可能被分配给更多的学者。而“当地小河流的数量”、前者由自然条件决定,后者在短期内非常偶然。因此,虽然这两个因素会影响学者的数量,但不太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影响起义的发生。@ 如果我们发现有更多的学者名额和更多的起义发生在小河流和废除科举前夕考试成绩好的地方,我们可以自信地认为学者名额影响起义的次数。数据中验证了这两个推论。
这篇翻译作品引发了围绕论文的争议。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候选人徐一清在微博上说:“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中国实证研究的突破,将中国问题与美国经济学关注的理论问题联系起来。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中国应用经济学家的共同喜事。“怀疑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方法上,包括数据时间过短。
解密:为什么清末废除科举加速清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