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中国古代商人多么善于跳舞,拥有超过1亿元的财产,在专制皇权面前,他们只是一片浮云,远远如明初的沈万三家族。虽然他们很富有,但由于朱元璋对自己财富的怀疑,他们的家庭破裂了。最近是我现在要讲的晚清胡雪岩。胡雪岩,由于高阳先生在台湾写的同名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在大陆畅销,引起了无数大陆商人对胡雪岩成功的崇拜。这部小说在当时仍然是一个很好的礼物,所以有一句名言说“官员必须看曾国藩,商人必须读胡雪岩”。在短短12年的时间里,胡雪岩从一个小地方的小钱庄老板变成了一个超级红顶商人,拥有数千万两的资金、数万亩的土地、官方授予的二级产品和皇家礼服。人们对此非常羡慕和渴望。不幸的是,许多人选择性地忽视了胡雪岩在历史上的最终结局。也就是说,他后来被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
为什么一个二品红顶商人会遇到这样的悲剧? 那还得从他的蚕丝厂说起。丝绸是当时中国出口的大宗原料。刚开始中外贸易时,中国生丝市场被中国丝行操纵。丝绸之路利用信息来源的不平衡来降低支付给农民的收购价格,并利用收购的优势来提高外贸价格,获得丰厚的利润。然而,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欧洲市场生丝囤积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此外,意大利和其他地方的生丝产量也大幅增加,因此生丝的定价权开始转移到西方。而胡雪岩则有“江浙丝茧,向为出口大宗,夷商控制,无能与竞。于是在1882年,胡雪岩开了一家丝绸厂,高价收回了国内新丝15000包,试图夺回生丝定价权。所以,他夺回了吗?
[img]348853[/img]
胡雪岩的巨量囤积确实使他在外商谈判价格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当时每包生丝通扯价为320两白银,胡雪岩囤积的生丝总价为480万两白银。外商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他手中的生丝,高达总价的一半,但胡雪岩拒绝了。显然,胡雪岩拒绝的原因不可能是基于爱国主义,而应该是利润没有达到他的目标。怡和洋行的档案显示,1883年4月、8月,他们两次与胡雪岩商量购买生丝,胡雪岩“自信心很强,本季丝收极歉”。
然而,当胡雪岩对生丝市场非常有信心时,他的富康钱庄出了大问题。1883年10月19日的《申报》记载:1882年冬天,“本埠各大行栈纷纷倒闭,约计数百万。市场情况大大减色。“为什么这种店铺大面积倒闭?事实证明,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导致许多私人资本参与了股份公司的成立,许多私人资本流向了股份,当然,不会少钱庄追求利润。由于资本的大量涌入,股份公司的股价自然不断上涨,导致民间对股份公司极为乐观,宁愿向钱庄贷款也不愿购买股份。1884年1月23日,《申报》称,从1882年开始,“买卖股票的繁荣几乎是全国性的,不到一年,情弊暴露,成千上万的股票就像废纸。”
股份公司的崩溃导致了连锁反应,阜康钱庄的贷款回收基本上没有希望。胡雪岩敢于与外国商人竞争的前提是他的钱庄的优势。现在一切都结束了,大量的人涌入各种钱庄,钱庄太忙了。
1883年11月,胡雪岩将自己囤积的1.5万包生丝卖给了怡和洋行、天祥洋行,损失了150万两白银。如果在此之前,胡雪岩一定能应付过去的损失。不幸的是,今非昔比,胡雪岩的资金链处处漏水,阜康上海总号倒闭,随后各地阜康钱庄纷纷倒闭。半公卿大臣寄出的胡所倒约1000万两人。恭亲王奕、协办大学士文煜“折阅百余万”。
当事情发展到这一点时,胡雪岩不是一个商人可以通过关系来解决的问题。清政府立即站出来调查胡雪岩造成的经济事件。在慈禧太后的关注下,家庭电报省严格调查了胡雪岩的政府欠款。
[img]348854[/img]
结果,各省发现胡雪岩欠公款总额超过240万元。关键是这些债务现在基本上不能回到政府身边。太后慈禧太后很生气。到目前为止,胡雪岩的官场恩主、两江总督左宗棠也无法帮助他遮风挡雨,与左宗棠不同的李鸿章趁机说胡雪岩平时的“胡作非为”。
因此,慈禧太后命令解雇胡雪岩的所有官方职位,检查他的财产,并严格追究他的罪行。胡雪岩彻底破产了。起初,慈禧太后想治愈胡雪岩的死亡。在左宗棠的强烈调解下,她留下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一点上,胡雪岩比沈万三家好一点。
1885年11月,胡雪岩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终年63岁,后人将他的棺材埋在杭州西郊阙岭下的乱石堆里。
揭露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秘密:为什么富商会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