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345346[/img]
古代沟通不方便,信息传递基本以信为主,如红岩传书、飞鸽传书、鱼传尺素,甚至陆机黄耳(狗)传书等。这些方法在今天看来是个好故事,但如果传达10万火急的军情,显然是不合适的。
还有许多用于通信的工具,如白天使用军旗。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方向,挥舞不同颜色的军旗也代表不同的阵型;短兵相遇时,鼓进军,鸣金收兵,通过声音传达命令;晚上,点燃火炬,以火为号;如果边界敌人犯罪,他们会点燃灯塔,一个接一个地在灯塔上点燃火焰;在紧急情况下,还有400英里、500英里、600英里甚至800英里的紧急情况,甚至累死驿使。
这些都是传递军情的常用方法,那么在特殊时期和情况下如何传递军情呢?
一、走水路
这里的水路是指通过河流传递信息,使用这种方法经验丰富的隋朝。
1、史万岁:史万岁是隋朝的猛将。公元590年隋灭陈后,史万岁跟随杨素平定江南,带领2000人独自深入,翻山越海。他经历了700多场战争,转战了1000多英里,以至于他与大军失去了联系。当时,杨素认为史万岁的军队已经消失了。幸运的是,史万岁很聪明。他把军事信放在竹筒里,扔进河里。竹筒顺流而下。果然,他被普通人捡起来送给了杨素。杨素高兴地报告了军事情况。史万岁因功被授予左领军将军称号。
[img]345347[/img]
相比之下,西晋著名将军马龙。马龙率领3000人征服凉州鲜卑叛乱。结果,他去了整整一年,没有军事情报回来。当时,朝臣们也认为马龙的军队已经消失了,但他们赢了。如果马龙有后来万岁的条件,遇到河流传达军事情况,也可能会有竹筒传书的美好谈话。
2、杨迪皇帝:杨光皇帝三征高丽后,北巡雁门。结果突厥人趁机打来,直接把杨广围在雁门,水泄不通。城市粮草不足,城外大军压力大,消息传不出去。杨光焦急得哭了。幸运的是,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把督促世界勤奋之王的诏书绑在木头上,然后把木头浮在汾水上,浮木顺流而下,顺利传达消息。其中一位将军云定兴应诏而来。云定兴的一位17岁少年向他提出了多竖军旗、虚张声势的建议。这位少年是李世民。
3、尧君素:尧君素是隋朝的忠臣。他最初是一支与屈突通一起守卫河东、抵抗李渊的军队。后来,李渊分兵指向长安。屈突通不得不留下尧君素守卫河东,并带领军队阻止李渊。最后,李渊进入长安。屈突通战败投降,只留下尧君素独自守卫河东的孤城,独自面对李渊的军队。
[img]345348' />
尧君被困在孤城,拒绝投降,于是命令人造木鹅,将军情挂在木鹅脖子上,放入黄河,顺流而下,到达河阳,被捞起,呈现给守护洛阳城的越王杨东。此时的杨侗只有十几岁,还要面对同样强大可怕的瓦岗李密,自己难以保护,怎么能有时间去救尧君素啊。看到河东军情后,杨侗只能叹息很久,为尧君素加官进爵,以示慰问。尧君素死不投降,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走到了尽头,最后被手下杀死。
隋朝水路传军情的经典案例很多,但走水有缺点:附近一定要有水路可走,只能下游,不能上游。
二、走空路
水路不通的时候,只能往天上走,比如风筝用的比较多。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风筝就被发明了,但当时风筝主要是木制的。直到蔡伦改进造纸术,风筝,即风筝,才开始流行起来。而且风筝一开始是“动机不纯”,服务于军事行动。
风筝在楚汉之间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项羽被刘邦包围时,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汉军在晚上唱了楚歌,放了风筝。风筝上绑着竹笛,竹笛在风中响起。突然,悲剧的声音响彻了楚军的营地,军心成功地瓦解了。此外,当风筝被困在一个孤独的城市时,它也被使用。
[img]345349[/img]
侯景之乱发生在公元549年,侯景攻入建康城,先后攻克朱雀门、宣阳门,进攻台城。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纲在台城内被困在孤城,外来勤王的援军再也进不去,双方消息断绝。于是王子小纲做了一个风筝,上面写着智书,准备与援军交换信息,并在风筝上写着“得鸢送援军,赏银百二”。然而,风筝被释放了,但侯景的人看到了。他们认为这是什么魔术,所以他们射落了风筝。风筝传书计划失败。最后,城外援军通过苦肉计诈降侯景才混入城中传达消息。
风筝的缺点也很明显: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如果风向错了,鬼知道风筝会被吹到哪里。因此,风筝逐渐成为唐朝以后的娱乐工具,但明朝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火药和风筝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风筝只是为了战争而发明的?水、陆、空全面发展了传递信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