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思路:阴阳交感产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理论是在气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气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的结果是抽象的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非具体的东西,阴阳者,有名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阳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而是相对的、依赖的、消长的、转化的。现分述如下:
相对性
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属性,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是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总结。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冷为阴;阳电和阴电。这表明,无论什么事情,宇宙都是相反的,但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相互比较的条件来确定。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内脏属于阳,五脏属于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属于上阳,肝肾属于下阴;就肾脏而言,肾脏的“精华”是阴,肾脏的“生命之火”是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img]344490[/img]
互根
古代医学家称之为“阴阳互根”。中医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不生,无阴则阳不化”等论点。这意味着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它们之间有相互资生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单独存在,而不能离开另一面。在自然界中,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天,就无法解释下、内、夜。就人体生理而言,功能活动属于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于阴。).各种营养物质是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功能活动就会旺盛。另外一方面,营养物质的来源,也是通过内脏的功能活动来吸收的。
以上说明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阴,就没有阳。如果一个人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那么一切都是静止的。
消长
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在永恒运动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出现“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比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从夏至到秋冬,由热逐渐变冷,也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寒热温凉变化。一切都可以生长和收藏。若气候失去常度,出现异常变化,就会发生灾害。
[img]344491[/img]
临床上常用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明不同的临床证候。例如,寒阴、阴盛见寒证,如胃寒、腹痛、腹泻等;热阳、阳盛见热证,如一般急性肺炎、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症状。一些虚弱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是阴阳偏盛,而是偏虚。若某脏腑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突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被称为“虚热”。若某脏腑阳偏虚,则为阳消,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阳,因此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
正常情况下,阴阳往往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限制,无法保持相对平衡,阴阳某一方面就会出现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
转化
指同一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双方可以转化为相反的方面,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称为“阴阳转化”。
[img]344492[/img]
假如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转化就是一个质变过程。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冷“极”时,就有可能向热方向转化,热“极”时,就有可能向冷方向转化。比如一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消耗了身体的正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会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寒冷、脉微欲绝等阴寒危象。这种疾病的变化是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因阴转阳,病情好转。@ 各种常见的临床从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内,由内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一个例子。
阴阳学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规律的变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