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币的诞生应该是在公元十世纪末,也就是宋太宗淳化到道年间。最初的名字叫“交子”,后来还有其他名字,比如“关子”、“会子”、“钱引”、“宝钞”、各种名字,如“交钞”等。“交子”诞生前,已有茶盐等交引钞票,在公家和私人之间流通。而茶盐等交引钞票,则是由唐代的“飞钱”,即当时的汇票,发展而来。
辽宁省博物馆现存宋代交子拓片
宋初,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时,为了方便商业交流,直接使用了唐代的“飞钱”做法,允许人们将钱存放在北京师傅,然后在各个地方换钱。开宝三年后,朝廷设立了“便钱务”,即专门的汇兑机构。商人将钱交给这些机构,并及时出具存款凭证。如果商人持票到当地政府兑现,他们必须在同一天支付,不得拖延。如果他们违反规定,他们将受到惩罚。宋太宗雍熙两年来,朝廷命令边疆商人将银钱交给驻扎在当地的军队。政府随后从北京师傅那里向这些商人提供茶盐证券,让商人到茶盐场所在地领取,这是从“飞钱”制度中延伸出来的。
后来,随着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政府一直使用铁钱,而不使用铜钱,导致货币数量不足。此外,铁钱体积大,价值小,重量大,重达25公斤。交易使用和异地转移非常困难。许多当地富商“连续保险”每年向地方政府支付一定的特殊费用,作为换取“交易”使用的条件。正式出现“交子”!当时,“交子”的印刷非常严格,“用同色纸印刷,印刷用房木人物,店主押字,各自的秘密题号,朱墨之间的错误,以为是私记。“当时,交子的出现相当方便了商人的交易,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后期富商管理不善,资金被挪用,无法兑现。此外,还有大量伪钞,交子店无法兑现。寇准奏要求朝廷关闭。
然而,这种简单而粗糙的封闭并没有解决铁钱携带不便的问题。此外,市场长期以来一直习惯于使用纸币。一旦被禁止,商业贸易就会立即下降。朝廷看到后,听从张若谷和薛田志的建议,在四川开始由国家发行。朝廷收回国有后,对“交子”有了严格的限制。例如,规定了发行额度。同时要求有一定的发行准备金,一般造一界,备本36万。在流通上设置时间限制,以三年为一界,边界满,要求持旧换新。而且在持旧换新的时候,纸墨费用总是要交30文。而且使用面积仅限于川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国家有这样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远远超出了要求。从天圣元年到皇佑三年,一共才二十九年,“交子”的发行已达十三界。根据国家规定,三年一界的限制实际上超过了三界。而且秦州两次借了60万元的“交子”,根本没有准备金作为基础,只是随机印刷。不仅流通领域已经超过四川,准备金也不再储备。元符年间,新钞收换旧钞,比价为1-5,即官价下跌为原价的五分之一,民间下跌更为严重。“交子”的信用完全被破坏。
元朝建立后,由于蒙古族长期实行奴隶制,游牧生产模式完全不了解农业发展对国家长期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它甚至提出了“汉人对国家没有帮助,可以知道空人,认为牧区”的荒谬主张。经济衰退和商业衰退。虽然战争结束后,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发展缓慢,但经济失衡始终贯穿于元朝。
忽必烈中统元年,元朝政府开始建立钞票法。但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丝钞和银钞两种。当时发行纸币还是比较谨慎的,政府也非常重视储备,储备数量也比较充足,规定“随路春积元本金银,分文不动”。但从忽必烈到元十三年后,储备在世界各地的金银开始逐渐被移为其他用途。为了取悦皇帝,忽必烈近臣阿合马“将随路平准库金银”全部运到元大都,作为邀功资本。纸币准备金对金融稳定和货币诚信起着重要作用。一旦被破坏,将来会有无尽的麻烦。大元偏偏在这上面出了问题。
到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去世。四月,忽必烈的孙子成宗铁穆耳即位。“诏诸路平准交钞库存放的银93.6.952,除19.2.452是钞票母亲外,余悉运至京师。”。有了前面的洞,然后只要朝廷没有足够的钱,他们就会从准备金中提钱。大德两年后,右丞相齐泽报告说“年入之数”“还不够用”,“从元钞中借20万锭”。大德三年,中书省报道,“岁入之数,不支半岁,自余借钱”。据大德十一年中书省报道,“今国用多了,钱藏已少,用钞母不宜”。大元年二月,“支钞本710多万锭,周急用...
这种从储备金中不断挪用和转移,使得国库日益亏空,货币价值直线下降。新旧货币都不起作用。根本问题是“金银有入无出”。结果是“布料和丝绸在涌动,寒冷的人溢出。米粟渐平,饥饿的人越多。”。
[img]344013[/img]
元朝早期的财政收入也可以填补一半的支出,到后期,支出实际上超过了收入的400倍!和所有末代统治者一样,元朝开始发行大量货币来填补财政缺口,导致金融进一步混乱,通货膨胀更加严重。当时纸币的发行泛滥到了极致。原来只允许政府印刷,后来发展成私人印刷。当时有两个人叫朱清和张喧。到元二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为朱清和张喧创办海运而作出贡献,并赠送印钞。他们已经印了17年了!货币的价值越来越不值钱,但价格却越来越贵。当时京师的一桶粟用一千贯钞票买不到。顺帝年间,米价比中统年间涨了六七万倍,民间不再需要纸币,甚至直接回到实物交换状态。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交子”的出现来讨论宋明时期中国现有资本主义的萌芽。然而,回顾过去,我们把一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好货币革命变成了烫手山芋,最后在街上臭了起来。经验教训值得思考。尤其是所谓“萌芽”的成败,真的是经济决定的吗?另一方面,在西方,虽然纸币的出现比中国晚,但它运行良好,金融发展超过了中国。即使到目前为止,我们仍在努力追赶它。成败、得失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大命题!
为什么北宋的交子最终会变成烫手山芋? 期间发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