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看完《三国演义》,应该会对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的情节印象深刻。诸葛亮用聪明的话把东吴的大臣们都带了回来,最后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导致了后来的赤壁之战。然而,这个故事只是一个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存在。那么,在正史上,这个情节是怎么回事呢?
[img]342648[/img]
1.三国演义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故意提高了诸葛亮的智慧,不仅把许多故事嫁接到诸葛亮身上,而且为诸葛亮创造了许多聪明的故事,所以鲁迅在评论《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述时说,这本书“诸葛亮更聪明,更接近恶魔”。
事实上,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隆中战略。实施成功后,他一直是蜀汉的总理,相当于蜀汉的总理。他大部分时间都从事行政工作,是一名罕见的行政专家。然而,正是因为《三国演义》,我们误以为诸葛亮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整天聪明的人,一个知道天文学和地理的人。
[img]342649[/img]
至于诸葛亮的聪明,最戏剧性的一幕就是舌战群儒。《三国演义》第43次成功描述了这一幕,让读者佩服诸葛亮的智慧和辩论。
小说写的是诸葛亮跟着鲁肃去柴桑,希望说服孙权和刘备联手抗曹,但他率先遇到了孙权手下的许多谋士。首先,张昭说诸葛亮比管仲和乐毅自吹自擂。他没有能力,但他没有虚名。诸葛亮反驳并嘲笑张昭燕雀知道天鹅的志向。他只会谈论错误的国家。
[img]342651[/img]
于翻说,刘备想和曹操作战,这是一个疯狂的梦想。诸葛亮辩称,虽然刘备的力量很小,但他仍然敢于与曹操作战,但吴国的力量很强大,但他投降并感到羞耻。布齐说,诸葛亮只是一个说客,诸葛亮嘲笑他说,说客也致力于帮助汉朝,比你强得多。
接下来的几个更丢人。一个上来说曹操势力强大,诸葛亮直言曹操是汉贼,把曹操赶了回去。剩下的两个酸文假醋的腐朽儒生质疑诸葛亮的知识。诸葛亮的回答是响亮的。能帮助世界的知识是好知识。找章摘句没用。
@ 诸葛亮骂了一群东吴文臣,然后潇洒地转身和孙权讨论联合计划。
[img]342652[/img]
2.并不存在
看完你有什么感觉?诸葛亮很厉害,很聪明,很有口才?但是这有什么用呢?他的主人,就像一只失去家庭的狗,到处寻求与他人合作。诸葛老师很好。他去别人的领土,冒犯所有有权势的人。这叫舌战。这不叫舌战。这叫死亡。
在三国乱世,魏、蜀、吴的老板们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家庭越来越大。他们不仅要利用这些家庭的影响力为自己服务,还要防止这些人形成利益共同体,对自己构成威胁。赤壁大战前,孙权下的这些人除鲁肃、周瑜等军事指挥官外,文臣基本上都支持投降,这是因为利益。武将要在战场上做出贡献,才能展现自己的作用。而文臣则不然,投降对他们没有任何伤害。
[img]342653[/img]
诸葛亮来到东吴。既然他想说服他们一起对付曹操,和文臣们聊天就没用了,更不用说和这些人调情了。要知道张昭是东吴家族的代表人物,一定要惹他生气,出来反对和刘备联合,孙权可能做不到。《三国志·张昭传》记载张昭多次当面斥责孙权,孙权的反应以开放的心态接受。
[img]342654[/img]
3.真实情况
既然舌战群儒不存在,诸葛亮怎么说服东吴?直接和孙权谈话只有一种方式。《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至于夏口,祖先说:“事情急了。请奉命向孙将军求助。”时权在柴桑支持军队,观望成败。梁亮说,权力是巴拉巴拉巴拉...
诸葛亮说了他希望与孙权合作的话,并用刘备对曹的勇敢行为刺激了孙权,让孙权产生了“同样的英雄,我怎么不如他”的英雄精神,最终同意与刘备一起工作。当然,在这件事上,孙权不能冲动,周瑜和鲁肃也建议孙权开始,孙权本人也不想成为北方的大臣,这打开了赤壁战争的序幕。
[img]342655[/img]
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根本没有和张昭交流,一到东吴就直奔主题,直接和老板聊天。舌战群儒从未发生过。
历史上,舌战群儒只是一个故事吗? 这件事在历史上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