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崇祯不和谈的事情,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继承大统的那一年是17岁。这是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好时机。他心中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他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让已经衰落的大明重现当年的盛况。他知道这条路很难走。他可能没想到这条路会这么难走,甚至会走到死胡同。当时,国家内忧外患,关内爆发饥荒,国家重农产量直接下降,关外是女真的威胁。
[img]342133[/img]
皇帝想安民,但结果是与人民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水火不容。为了寻求生存之路,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他们看到朝廷现在软弱无力。如果他们不反抗,等待他们的是水深火热的局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自成,也被称为“闯王”。他是几位起义领袖中最接近皇权的。
今年,李自成兵来到北京城,城周附近的防御几乎脆弱。他成功地包围了这座城市。通常,下一步是全力以赴地占领这座城市。出乎意料的是,他选择暂停进攻步伐,给这座城市一个喘息的机会。然后,命令人们带着三个条件进入城市与皇帝谈判,并表示只要皇帝同意这三个条件,他就可以立即选择撤军,双方达成和平。
[img]342134[/img]
这三个条件是割西北地区,封王奖银百万。这三个条件并不简单。是李自成当时真的没有当皇帝的打算,还是羞辱了朝廷?一般来说,他当时更愿意割地为王,不想登上皇帝的位置。也许他也知道这个位置很难,最好在西北逍遥,这就是为什么他想出了这样一个计划。
@ 割西北,封王。他是个农民。虽然他大胆起义,但有些想法还是没有摆脱这个阶级的局限性。他认为有一定的权力是好的。他不必站得这么高。只要皇帝能割让西北地区,让他在当地当西北王就好了。也许他还在想,如果他真的当了皇帝,那就是每天睡不稳,得不偿失。
[img]342135[/img]
@ 奖励数以百万计的银子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你手里应该有钱。只要朝廷同意拿出这100万,返程费和安置费是一样的。他的算盘很好,但皇帝真的能拿出这么多钱吗?当时,官员内部的腐败和黑暗,朝廷的权力和财政被大大小小的利益团伙分割,其中一年的收入只有300多万两银子。我们怎么能拿出100万来奖励银子呢。
那么,皇帝对这三个条件的反应是什么呢?他愿意为了讨论和勉强满足要求吗?据记载,崇祯一听气,心里可能还在骂:你是农民的土匪头目,现在怎么敢要求朝廷这么大的勇气?没有讨论的余地,这样的要求简直就是对朝廷的侮辱。如果我同意,我将来怎么能见到我的祖先呢?
[img]342136[/img]
事实上,李自成根据个人喜好提出的要求实际上侵犯了国家要求,打破了统一,鄙视了皇权,这是皇帝无法容忍的。对他来说,如果他同意这些要求,实际上与灭国没有什么不同。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太祖早就警告说:不和谐,不赔钱,不割地,不贡献,这是祖先的训练,也是朝廷最后的尊严。
这是崇祯接受的教育,也是他的底线。即使他死了,他也应该和国家一起灭亡。作为皇帝,他应该守护国家的大门。如果他不能守护它,他最好死去,死在国家里。他知道,如果他不符合要求,他接下来将面临攻击城市和死亡,但他满足了要求吗?这和死没什么区别吗?当皇帝成为他时,他再也抬不起头了。
[img]342137[/img]
皇帝拒绝了这个条件,把希望寄托在吴三桂身上,但没想到,他没能等到吴三桂的救援。他等待的是宠物太监的卖主。京城失败了,太监献给了这座城市。皇帝绝望到了极点,没有必要坚持下去。应该准备的应该准备好。首先,他把王子送走,然后亲自把女儿送到黄泉路。看着女王死去,他想,好吧,不管怎样,皇室的孩子们不会被欺负。
[img]342138[/img]
还有呢?是的,我该怎么办?想了想,他带着身边唯一的太监走到了自杀的尽头,留下了自杀遗书,用这种绝望的方式捍卫了所谓的尊严。自古以来,他对他有不同的看法。他不是一个昏庸腐败的皇帝,而是勤于政治事务,但这个王朝终于在他手中走到了尽头。也许命运是这样的,他只能承受悲剧的色彩。幸运的是,他是一个强烈的悲剧人物。再差也比全身都是懦弱之骨的人更值得加上感慨和遗憾,最后一刻,他可能会想,最后还是按照太祖的祖训。
李自成带着三个条件与崇祯和谈 崇祯为什么宁愿自杀也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