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到西魏八柱国,总会想到电视里的那个,那就得给大家详细说说。
北魏和南朝已经战斗了几十年。结果,双方都无能为力。可能是我们常说的时间还没到。南朝在宋、齐、梁、陈之间轮流转变。每个政权只有三五十年。皇帝轮流做,明年来我家。
北魏相对坚强,活跃了近150年,但孝文帝改革后,他开始走下坡路。北魏衰落的原因不是因为改革,而是因为孝文帝彻底加剧了北魏的矛盾。
为了防备柔然等国,北魏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北方城镇。早年北方六镇太神奇了,完全是北魏眼中的热点。
六镇士兵不仅地位高,待遇好,而且是保卫国家的重要任务。可以说,他们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收获,充满了一些权贵的孩子。然而,这一切在孝文帝时期都发生了变化。
[img]339740[/img]
孝文帝时期,北方边境疾病已经消失,统一南北是一件大事。因此,北魏的重心向南移动。迁都洛阳时,大局已经确定。从那时起,这六个城镇逐渐失去了过去的荣耀。
六镇被搬到洛阳的权贵遗忘了,从主力部队变成了最后一流,心理落差很大,难以想象。A:我想那一年,一天吃三顿饭,我吃两顿肉。B:是的,现在我不能吃粥了。C:朝廷不给活路,反对他。
于是轰轰烈烈的六镇起义爆发了(反抗不公的叫起义),北魏分崩离析。前面说过,北魏内乱主要是内部矛盾:老鲜卑和新鲜卑。如何区分他们?
简单区分,老鲜卑支持游牧经济,新鲜卑支持庄园经济。既然存在矛盾,自然会分为两组:宇文泰的西魏和高欢的东魏。
说起这两个人,也很有意思。宇文泰是汉化鲜卑人,高欢是鲜卑人。他们都融合了外国人。高欢背后有六个镇支持。虽然六个镇没落,但瘦骆驼比马大。
在东西魏的几场战争中,双方都有胜负。我认为宇文泰的胜利占了大多数。既然宇文泰赢得了更多,这是否意味着西魏比东魏强?不,相反,高欢比宇文泰强得多。
赤壁之战前,曹操只能被动防守,但袁绍可以随意进攻,曹操实力较弱。高欢多次失败,但可以卷土重来。没有强大的力量支持,这是不可能的。
高欢的西魏,至少继承了北魏三分之二的势力,占据了最好的土地——河北和中原,这是宇文泰无法比拟的。此时,关中不再是秦汉的“天府之国”,土地荒废,民生枯萎。
[img]339741[/img]
穷则思变,变则通。宇文泰为了改变敌强我弱的局面,不得不大力改革。实力弱也有弱的好处,就是改革的阻力会很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时候,可能没有回避传统鲜卑势力阻挠的想法。
宇文泰改革的内容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以八柱国为首的府兵制。这个府兵制和秦汉北魏有什么区别?其中一个是姓氏。
高欢的东魏几乎完全继承了北魏,他的军事制度也是如此:鲜卑人是士兵,汉人种地。高欢对鲜卑人说:汉人是汝奴,丈夫是汝耕,妇女是汝织。相反,他对汉人说:鲜卑是你的客人,得到你的一滴水,一条丝绸,为你打小偷。
宇文泰没有那么多鲜卑人。芒山大战失败后,他急于补充兵力。我该怎么办?命名改姓。宇文泰拉出了鲜卑八部,把他们的姓给了将军。这不是鲜卑人吗。
杨坚当权后,曾大规模恢复汉姓,但这就是后话,我们继续说宇文泰的八部。宇文泰不叫八部,叫八柱国。
柱国一次,战国早已存在,楚赵皆有,位于令尹(楚国相国)、相国之下。北魏早年曾封长孙嵩为柱国大将军,尔朱荣也曾为柱国大将军。
二朱荣是北魏的权臣。为了看起来不一样,他不得不找一个“另类”的职位来衬托他的杰出地位。曾经杰出的三公和骑马将军在南北朝已经腐烂了。
[img]339742[/img]
八柱国其实只有六柱国掌兵,宇文泰总管其他柱国,广陵王元新只是这样。其他六人是陇西国公李虎、赵郡公李碧、河内公独孤信、南阳公赵贵、常山公于瑾、彭城公侯莫陈崇。
六柱国暗指周朝天子六军。宇文喜欢用西周的官位命名“西魏”,这也是宇文建周代魏的原因。
六柱国代表六个鲜卑部落,各有鲜卑之姓。例如,李虎实际上是汉人,但他被称为鲜卑大野氏。如果六柱国的将军是汉人,他们也必须改变鲜卑的姓氏。例如,杨健的普六茹普通汉人将随主姓氏。
宇文泰将民族家庭分为九级。从中等以上家庭中,每六户为一个单位,其中三人(成人)选择一人加入政府士兵。这个人免税。他通常在农业战争期间为士兵服务,并配备马匹、粮草和武器装备。六户人家共同负担。
整个西魏都设立了百府,每个都由一个朗将主管,百府属于二十四军,每个军都有一个开府将军主管。两个开府将军属于一个将军,两个将军属于一个支柱国家,形成了一个渐进的权力结构。
宇文泰再次将兵农合二为一,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弱势地位。宇文勇也依靠这一点来消灭北齐。北周、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度不断演变和消亡,这就是后话。
西魏八柱国是什么?指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