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有许多著名的将军比乐毅更有能力。诸葛亮为什么要自比乐毅?

说到乐毅,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梁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博陵崔州平、颍川徐舒元直与梁友好,称为信然。”

诸葛亮曾云说:“夫志高远,慕先贤”,说明诸葛亮眼里应该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先贤”,但最重要的无疑是管仲和乐毅。管仲是春秋第一阶段,帮助齐桓公实现霸权。诸葛亮自然可以理解,但乐毅不忠于他的大臣。为什么一辈子忠于汉朝的诸葛亮还比乐毅好?

[img]339154[/img]

乐羊是魏文侯的将军,因功被封在灵寿。后来,乐的后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国复国后,被赵武灵王灭亡,乐毅成为赵国人。

《史记》:“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而武灵王有沙丘之乱,就是去赵适魏。”

作为魏赵的特殊身份,乐毅离不开赵投魏。然而,乐毅到达魏国后,魏昭王任命乐毅为访问燕国的大使。后来,乐毅背叛了魏投燕,“他被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魏昭王对乐毅很好。当乐毅担任魏国大使时,他显然不忠于魏投燕。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先后击败了楚国、赵国和魏国,并与韩国、赵国和魏国合作攻击秦国。它还帮助赵国摧毁了中山国,打破了宋国,扩大了1000多英里的领土,并一致憎恨当时的诸侯国。因此,燕昭王认为攻打燕国的机会来了,但与齐国相比,燕国明显弱小,乐毅建议燕昭王与诸侯一起攻打齐国。因此,燕国联合赵、楚、韩、魏,由乐毅担任统帅。

[img]339155[/img]

在济西战役中,乐毅率领的联军击败了齐军,齐民王逃离了齐都临淄。之后,乐毅遣返诸侯军,独自率领燕军连战连胜,追赶齐都临淄。乐毅在齐国作战了五年,攻占了70多座齐国城市。他们都属于燕国。只有两座城市没有征服。有一段时间,燕国前所未有地强大起来。

因为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城是不能服其心的,民心不服,即使全部占领了齐国,燕国也很难吞并齐国。乐毅为莒和即墨设定了围攻政策。与此同时,乐毅在齐国的故乡实施了减税和废除苛刻政策,希望从根本上瓦解齐国的抵抗力。

一举两得,还是慢慢瓦解。很难说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而,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继位,燕惠王与乐毅发生冲突。他怀疑乐毅长期不攻城的原因是他拖延了时间,想在齐国称王,所以他派骑兵代替乐毅,召回乐毅。乐毅担心回国后会被杀,所以逃到了赵国。

可以看出,乐毅没有忠诚的思想,就像战国人才一样,无论他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都会去任何地方,良禽会选择木材和栖息地。在实际记录中,虽然乐毅几乎摧毁了齐国,但与吴起和后来的战国四大名将相比,乐毅仍然给人一种相差甚远的感觉。原因很简单。乐毅率领诸侯联军击败齐国主力。之后,燕军的单独行动属于扫荡齐国残余势力。与吴起、白起、王健、李牧等人不同,他们经常与当时最强大的人作战。

在忠诚方面,乐毅一直在魏赵燕徘徊;在军事方面,乐毅不如许多著名的战国将军。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很难理解,但诸葛亮学习古今,说“自我管理”当然不是宠物,那么诸葛亮比较乐毅背后隐藏的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管仲和乐毅都在齐地做出贡献外,还有两个关键点,即诸葛亮的出生地和诸葛亮时代的世界形势,与管仲和乐毅时代更为相似。

一、诸葛亮自比管乐时,还在南阳耕耘,虽然是布衣,但学贯古今,使他充满了年轻人特有的英雄气概和锐意。当时诸葛亮和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游学,评论三人说“清三人仕进可以去刺史郡守也”,而“三人问他们做什么,但笑而不言”。而且在诸葛亮心目中,要么是刺史郡守百里之才,要么是国家重臣,评价蒋婉时说“蒋婉,国家之器,不是百里之才”。因此,诸葛亮却笑而不言的背后是觉得自己可以成为“社会之器”。

与王坚、白起、李牧等相比,乐毅堪称“转败为功”的国家之器。在燕昭王之前,燕国曾被齐国打破,严重损害了它的活力。与齐国相比,燕国是一个典型的弱国。乐毅攻齐,燕国吞并齐国70城,一时前所未有地强势起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大逆转,符合年轻人逆转形势、立不世之功的心态。因此,诸葛亮年轻时胸怀大志,自负能成为国家之器,实现“转败为功”。后来诸葛亮没有投靠更强的孙权和曹操,而是投靠实力最弱的刘备,这可能与他年轻时的抱负有关。他希望充分发挥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在一个弱小的舞台上像乐毅一样实现人生的伟大抱负。

[img]339156[/img]

二、诸葛亮对历代名人进行了详细分析,选择管仲、乐毅为榜样,与管乐两人的成就、人格密切相关。

诸葛亮成为蜀国丞相后,谈到用人时说:“老子长于养性,不能面对危险。商鞅长于理法,不能从教化。苏、张长于辞,不能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能广泛使用。子胥比图敌长,不能谋身。尾巴生长在守信中,不能适应。王嘉长于遇见明君,不能事暗主。“虽然这是诸葛亮后来的用人思想,但它可以推动诸葛亮年轻时的思想。据估计,这些人不可用,也不会以此为榜样。至于春秋战国兵家亚圣吴起,诸葛亮不屑一提,有杀妻求功恶行,私德差。

相反,乐毅爱上了诸葛亮,尤其是乐毅的《报燕惠王书》,表现出乐毅光明正大,并表达了乐毅对燕昭王的感激之情。例如,第一句话是“大臣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抵抗斧质罪,以伤害先王之明,以害足下之义逃离赵”,声明他投赵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从而挽救燕赵王和燕惠王的贤名和道德;最后,还有“丈夫免身立功,以明朝先王的迹象,以大臣为基础”。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意想不到的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也”,说明自己虽然离开了燕国,但不会做对燕国不利的事。后来诸葛亮留下的千古名篇《出师表》,其中有一些《报燕惠王书》的痕迹。

诸葛亮27岁出山,54岁去世。他的前半生充满了自信。在他的后半生,他为蜀国努力工作。然而,他的惨淡管理仍然面临着“这个真诚而危急的生存之秋”和“不伐贼,只等待死亡”的局面。焦虑跳到纸上,诸葛亮的心情与前后完全不同。最后,诸葛亮与管仲乐毅相比,但他从未成为管仲乐毅的职业。也许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有许多著名的将军比乐毅更有能力。诸葛亮为什么要自比乐毅?有许多著名的将军比乐毅更有能力。诸葛亮为什么要自比乐毅?

,,

  • 解密:为什么信陵君魏无忌一辈子都没有掌权?
  • 相信大家都知道“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新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这四个人的出现一度改变了战国时期世界的...

  • 大名鼎鼎却不知名!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燕昭王?
  • 昭王是战国时期燕国的杰出君主,也就是燕国面临危机的时候。经过28年的艰辛,他终于使燕国由弱变强,一举击败了强敌齐国,...

  • 管仲与鲍叔牙是何关系?管仲与乐毅又是何关系
  •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现在,梁启超评价管仲是“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

  • 无比的策略和无情的耐心——《德川家康》序
  • 德川家康是日本德川王朝(江户幕府)的第一任君王(征夷将军)。在日本混乱的战国时期,他扫平了群雄,创造了260多年的长期政权,...

  • 乐毅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伐齐?
  • 乐毅伐齐的原因: 一、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乐毅伐齐是一个有争议的事件。然而,这场战斗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本文将从历史资...

  • 孟子简介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
  •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至约公元前289年)、名科、字子舆(待考、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