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茹太素吗?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在古代,官方文章或奏折有许多固定的格式和语言。大臣们为皇帝写奏折也是一门深刻的知识。如果他们写得好,就没有奖励。如果他们写得不好,就会受到惩罚。在古代,大臣们在写奏折时不可避免地会小心地写一些无用的陈词滥调。
几万字,其中精华几百字
皇帝日理万机,没时间看这些繁长无用的套话。如果他不仔细看,他根本看不到奏折中想表达的内容。勤劳的朱元璋不能用这些繁长无用的套话来责怪一位大臣。
不幸的大臣是茹太素。茹太素当时是刑部的侍郎。诚实坦率的茹太素每次给朱元璋写奏折(当时也叫朱批),从七八千字到几万字不等。而且写的是长篇大论,晦涩难懂。每次朱元璋批评,都要花很长时间,这让朱元璋很恼火。
[img]338645[/img]
公元1375年,明朝发生了洪水和地震。古人迷信,自然灾害发生时,频繁出现的异象是对统治者的警告。朱元璋下令指出政府需要整改的政策,以弥补自己的错误。
根据《明史》记载:“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念而听。中言:「有才华的人,多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任率迂儒俗吏。」
耿直认真的茹太素认真思考,写了几万字的奏折,在早朝呈现给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位勤奋的皇帝。他喜欢对事情有绝对的控制。他喜欢亲自询问一切。每次大臣写奏折,他都会仔细观看和复习。当他看到这么厚的奏折时,他突然变成了前两个大的,根本不想看,但这也是朝臣认真写的。里面可能有好的建议。他只能耐心地让中书省官员王敏读给他听。
无用的文章太复杂了,让人心烦意乱
王敏开始阅读。读了很长时间后,他读了将近2万字。还没到正题。朱元璋又累又烦又生气。为了以后的好建议,他不得不忍受让自己倾听。当他听说“近年来很少有有才华的人幸运地活了下来,现在任命的官员要么是迂腐的儒家学者,要么是庸俗的官员”时,朱元璋情不自禁。他命令人们把茹太素叫到大厅,问他:“你告诉我,你刑部200多名官员中,哪些是迂腐的儒生,哪些是庸俗的官员?”
[img]338646[/img]
茹太素此时想,皇帝怎么了,这不是我想说的问题,我想说的问题在后面,惊呆了一会儿,犹豫回答:“皇帝,大臣只是一般说,不是说我可以区分他们的好坏,事实上,刑事官员这么多,大臣并不都知道。”
朱元璋听后怒不可遏,说:“你连刑部官员都不知道,就敢在这里胡说八道,说这些没用。”朱元璋怒不可遏,命人拖出茹太素重打。可怜的茹太素遭受了无辜的灾难。
事实上,朱元璋知道茹太素是一位好大臣。否则,他怎么能认真地写这么长的奏折呢?然而,过于繁长的奏折让朱元璋感到不安和不耐烦。朱元璋特别讨厌这种繁长的奏折。他日理万机,担心权力会落下。他每天有200多个奏折要阅读,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难怪他看到茹太素的长篇大论时会生气。
改变奏折,提高效率
虽然朱元璋独断专行,但他也知道如何同情下属的官员。当他用棍子指责鲁太素时,他发现其他官员与他无关。然而,宋连的脸很尴尬,所以他问宋连的想法。宋连说:“鲁太素写这个大论是为了建议陛下整顿政府,忠于陛下。此外,陛下正要敞开心扉,三思而后行。”
[img]338647[/img]
晚上,朱元璋想起宋连说的话,静静地拿出茹太素的奏折。奏折真的太长了。读完后,他接触到了主题。总共有五件事,其中只有500字左右,其他几万字都是废话。
有四件事可以采纳和实施,所以命人摘录这四件事,第二天亲自写序言发给朝臣。
“因令中书定奏对式,俾陈得失者无复文。摘太素疏中可行者下司,帝自序其首,向国内外颁布。”
为弥补茹太素,设宴招待茹太素。@ 朱元璋让中书省制定了奏折的格式,限制了奏折的字数,要求事情写得简洁明了。从那以后,大臣们就不再写空话了,皇帝处理奏折的效率也变得更快了。
朱元璋为什么要为整顿朝政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