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特务机构最发达的朝代。三个不同的特务机关相继出现,都留下了深恶痛绝的声誉。这三个机关是锦衣卫、东西工厂。他们是谁建立的?建立的目的是什么?人员是如何组成的?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有兴趣的朋友一起看看。
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侍卫机构和特务机构。它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皇家拱卫司。洪武两年(1369年)改为大内亲军都督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式改为锦衣卫。
[img]336804[/img]
锦衣卫是朱元璋为加强皇权而建造的。锦衣卫的长官被称为指挥官,通常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锦衣卫下辖17个所和南北镇抚司。
锦衣卫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作为皇帝的禁卫军,掌管侍卫,展示仪仗,与皇帝一起旅行;二是作为皇帝的特务组织,充当皇帝的耳目。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提高了锦衣卫的职能,赋予了他巡视逮捕的权利。他们直接服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第三,“掌管廷杖”。廷杖制度始于明朝,是皇帝用来教不听话的士大夫的酷刑,行刑者是锦衣卫。
锦衣卫在明初备受关注,但后来由宦官领导的东厂成立后,锦衣卫的地位逐渐低于东厂。明末,由于宦官乱政,锦衣卫的指挥让东厂主甚至跪下扣头。可见锦衣卫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差。
东厂
东厂是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战”后,夺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自己成为皇帝后创立的。
[img]336805[/img]
建文帝既年轻又温柔,尊重士人,赢得了明朝大量官员的支持。“靖难之战”后,除了大量殉难官员外,其余朝廷官员都不支持朱迪的新政权。
朱迪对这些原文帝的大臣也很怀疑,所以他采取了两项措施,一项是迁都北京,另一项是在锦衣卫之外建立一个更方便自己使用的特务机关。
由于朱棣在夺取国家的过程中,几位太监(如郑和和道衍)做出了巨大努力,朱棣可能认为太监更可靠,因此他成立了这个由太监领导的间谍机构——东厂。
18年(1420年),朱迪正式迁都北京,同年在北京东安门外设立东厂。此外,东厂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
东厂领导叫东厂掌印太监,也叫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东厂的侦查范围很广,从朝廷审理的大案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可以干预。东厂甚至可以派人听锦衣卫审讯重犯,查看重要衙门的文件,比如兵部的各种边报。
东厂的人也可以潜入各种衙门,监视各级官员的言行。东厂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权力已经在锦衣卫之上。他们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程序可以随意监督逮捕官员和人民,从而开启明朝宦官干预政治的终结。
[img]336806[/img]
自朱迪成立以来,东厂一直伴随着明朝的命运,存在了224年。由于东厂办理的案件层出不穷,官民深受其害,东厂实际上成为了从朝廷到民间的一大危害,东厂也成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
西厂
西厂是东厂同胞的怪胎。成化13年(1477年),首都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然后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路煽动人心。为了加强特务统治,明宪宗成立了西厂,由太监王志担任首领。
西厂位于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工厂总部。西厂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军官,人员扩张非常快。西厂不再局限于首都,而是遍布全国,其实力一度超过东厂。
未经皇帝批准,西厂逮捕了怀疑的人,并严惩了他们。王志等人的极端行为使朝野上下抱怨。西厂一度被撤销,但很快恢复。
随后,王直的权力极度扩大,引起了明宪宗的警惕。在随后的权力斗争中,王直被东厂提督尚明等人弹劾,贬至南京。
随着王志被驱逐出首都,西方工厂没有势头。正德七年(1512年),明武宗下令撤销西方工厂,西方工厂成为明朝的短期间谍组织。
锦衣卫、东厂、西厂是明朝的特务机构,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