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战争是一种代表杀戮和血腥的暴力行为。不管正义与否,战后一定是血流成河,古今中外几乎都是如此。然而,春秋时期是个例外。它的战争不仅不血腥,而且看起来有点可爱。其目的是“礼仪第一,胜负第二。”
春秋初期,虽然周天子的约束力有所下降,但仍有一定的约束力。如果两国之间存在矛盾,我们必须打一场仗。我们该怎么办?没关系,但我们必须遵守一些规则。
1.战争开始前,进攻方必须解释战争的原因,这个原因可以说服世界各地的人,不能敷衍;
2.如果战争一方发生紧急情况,如自然灾害,导致人民流离失所,或君主死亡,导致士兵无意中战斗,在这些情况下,另一方不得抓住机会偷袭;
[img]336065[/img]
三、两国交战前,将相互派使者到对方军营,陈述交战原因,此时不得斩杀使者;
4.战场不在任何国家,而是在双方的边境线上,这也是战场被称为领土的原因;
5.战争不是一顿饭就能结束的,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双方的士兵都会累。我该怎么办?双方中途有休息时间,期间不得偷袭对方;
6.如果对方的君主在战场上遇到他们,他们就不允许攻击他们。这样,君主此时处于无敌状态,时间持续到战争结束。
这种可爱的战争在先秦时期并不少见,最著名的是“洪水之战”。公元前638年,宋楚发生了争夺霸权的战争。战争双方都是当时的强国。在某种程度上,宋甚至比楚国更强大。但宋襄公奉行“礼仪之战”,结果被楚国“蛮夷”打败。因此,后世史学家认为,“世道变坏”始于今年。那么,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的呢?
宋军当时占据了有利地位,已经列好阵势,在洪水北岸等待敌人,而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洪水。司马的子鱼告诉宋襄公,敌强我弱。楚军渡河一半发动进攻,楚国就输了。宋襄公认为胜之不武;楚军全部过河,阵势还没列好,子鱼再次劝说发动进攻,宋襄公以“不鼓不列”为由拒绝。这场战争最终以宋国的失败告终,成为一个二流国家。
[img]336066[/img]
例如,在炎陵战役中,晋军将军英志在战场上来回冲锋。他三次遇到楚王的车,都下了战车礼物。楚王也非常欣赏英志,并给了他一把弓。另一个例子是,当宋国陷入混乱时,华豹和公子城在狭窄的道路上相遇。他们用箭互相射击。当华豹先射一箭,然后准备再射击时,公子城非常生气地喊道。如果你不遵守规则,你已经射了一箭。现在轮到我了。华豹真的放下了弓,结果被公子城一箭射死。
为什么春秋初期的战争会是这样?原来诸侯君主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同姓宗亲,大家都是一家人。起初,周天子对诸侯国仍有很强的威慑力,即使诸侯国有矛盾要打仗,也会有规矩。而且战场上有贵族,指挥官是君主,将军是医生,士兵是士兵,平民和奴隶没有资格进入战场。因此,战场上不宜流血。但到了春秋末期,一切都变了,战争成了没有底线的暴力行为。
春秋战争是什么?其目的是[礼仪第一,胜负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