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正是他创造了唐朝的繁荣局面,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推向了繁荣的顶峰。由于他的文学和武术,历代都被视为圣明君主的代表。然而,他获得王位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李世民在登上王位之前,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长兄李建成,迫使父亲唐太祖李渊退位。可以说他残忍残忍。然而,在正史记载中,李世民在开创大唐的过程中努力工作,这是推翻隋朝的主要规划和组织者。奠定基础是很自然的。那么,正史中的记载是真的吗?继位后,李世民篡改国史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吗?从大唐的创立过程开始。
据史料记载,李渊有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渊家境显赫,威望颇高。杨迪皇帝对他非常怀疑,李渊自然明白,他是隐藏的。虽然他有异心,但他一直守兵。在此期间,由于朝廷的横向征收和多年的战争,人们不谈论生活,到处都是农民起义。李渊趁机在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开始觊觎世界。然而,他的性格古老而沉重,一直隐藏着。即便如此,杨迪皇帝还是派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偷偷监视李渊,在朝廷耳目一新的情况下,李渊急需一个可靠的助手来帮助他。
温大雅写的《大唐创业日常生活笔记》是关于李父子建立大唐的最早记载,他亲自参与了反隋的晋阳,其记载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根据这本书,当时李渊只能信任二子世民,其他几个儿子不在身边,他告诉李世民他真实的内心想法,李世民年轻勇敢,血腥,自然是李渊最有效的助手。
大业12年底(公元616年),李渊被命令南下镇压起义军。北方突厥趁机攻占太原留守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杨迪皇帝怒不可遏,派人囚禁李渊。李渊很生气,所以他想起了士兵。然而,由于李世民是他周围唯一的人,李建成和李元吉仍然在河东。他们的力量分散了,这不是开始士兵的好时机,所以他们不得不忍受。然而,由于突厥猖獗,杨迪皇帝命令赦免李渊,让他留在太原,阻止突厥。一旦有机会,李渊就不会轻易放手。他立即通知建成和元吉,要求他们立即准备出兵。因此,李建成在河东召集英雄。李世民在晋阳吸引了强兵和将军,并努力吸引人才。不久,建成、元吉和李渊的女婿柴绍陆续抵达太原。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渊命令刘文静在晋阳伪造隋朝杨帝的书,在太原、雁门、马邑等县征兵。二月,李渊趁叛隋起兵的刘武周南下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以防刘武周的名义下令募兵。与此同时,李渊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得到了突厥的支持,也解除了被突厥攻击的后顾之忧。做好这种准备后,李渊终于起兵反隋。因为他准备充分,策划精准,兵多将广,又勇敢善战,一路势不可挡。他们迅速突破西河城,进城后秋无犯,抚慰人民,恢复旧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七月,李渊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负责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渊亲领3万人,誓师动兵,改变旗帜,开向关中,不到半年就推翻了隋朝的统治。
由此可见,太原起兵的整个过程,包括前几年的艰苦经营,都是由李渊处理的。他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唐朝的主要功劳应该在他身上。而且一直“阴结英雄”、勇敢有为的李世民是李渊的得力助手和积极配角。然而,在《旧唐书》中、《新唐书》、事实在《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发生了歪曲。
据《旧唐书》记载,杨迪皇帝南巡江淮时,瓦岗寨农民起义如火如荼,严重威胁隋朝统治。李世民见有机可乘,就与刘文静密谋起兵,做好一切规划安排。李渊大吃一惊,但由于当时的紧急情况,没有讨论的余地,所以他不得不勉强听从李世民的安排,走上了叛军的道路。《新唐书》、《资治通鉴》遵循这一说法,将太原起兵的主要功劳归咎于李世民,而李渊则成为消极被动的角色,使李世民成为起兵反隋、开创大唐的首要人物。
这种矛盾与李世民夺取皇位后重建历史书有关。通过玄武门政变,李世民以次子的身份登上皇位,杀死了自己的弟弟李建成,这无论如何都不符合道德和伦理。为了掩盖这种残酷的行为,为他的基础建立合法性,李世民决定设立历史学家,撰写国家历史,所以他下令建立总理监督国家历史的制度,这使得历史学家很难直接写历史,只能按照统治者的意图写历史。李世民在位期间多次违反规定,要求亲自阅读国史和日常生活笔记,并为自己辩护:“今天想看国史的人,不用说,如果有坏事,他们也想认为警告,这样他们就可以修改自己的耳朵。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的一再要求下,“玄龄等随后删除了国史为编年体,写了20卷高祖、太宗实录。在李世民的指示下,历史官员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机写成了“安国利万民”的大义行为,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
根据李世民的意图,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尽最大努力抹杀王子建成的成就,降低高祖李渊的作用,将太原起兵的秘密描述为太宗的精心策划,而高祖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李世民就是创造李唐王业的第一个成就。王位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他应该继承王位。因此,李世民登上王位是很自然的。
由于当时的政治需要,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国史,提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贬低李渊的功劳,还有一种解释。他要求贞观史臣把李渊从主动起兵变成被动起兵,目的是把李渊描绘成忠臣的形象,从而满足儒家的道德要求:李渊是在杨迪皇帝下令逮捕他的时候,李世民和刘文静设下陷阱,迫使他走投无路。而且,李渊起兵的时候曾经号称“想大举义兵,远迎主”,这样李渊就成了忠臣。显然,这种刻画有利于李世民维护统治。
李世民为了强化自己真命天子的形象,向自己添加了反叛事迹,这与他要求史官在写《太宗实录》时渲染自己出生时“二龙戏在门外,前后三天才离开”的异象是一致的。他还要求史官在描述太原军队的过程中,尽最大努力描述自己的战略和勇敢的战斗,进一步证明自己是克明克哲的一代君主,坚持自己的命运。
这种说法主要是基于心理和逻辑上的猜测,没有太多的历史基础,有权利,可以作为一种替代的解释。可以看出,李世民继位后修改创业历史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他修改国家历史的主要目的是掩盖“玄武门的变化”的不良行为,使他的继位看起来光明正大,自然,实现道理合法性。至于他是否还有其他目的,我们今天很难判断。
唐太宗简介 贤君不贤唐太宗是否篡改了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