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上午6时50分,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带着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永远告别了他热爱的学术、生活和朋友。人们感到惊讶、遗憾和遗憾。从发现胃癌到死亡不到一个月。下个月24日,57岁生日即将到来,但他的生命在56岁时戛然而止。
“人不正则无气象,无气象无大学问。”
“学习不是书本上的概念。它们非常重要,与生活有关。”
“大学不是酒店,所以很多人聚集在一个地方,就是用青春思考人类的问题。”
“我们要有读者的独立人格,不谈别的,至少要有独立人格。”
“他是这个时代和这个年龄段最有故事的学者。体制内外,启蒙、革命、改进、民主、权威、转型、学术自救、民间学习。”历史学家马勇评论邓正来。
1月24日上午6时50分,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带着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永远告别了他热爱的学术、生活和朋友。人们感到惊讶、遗憾和遗憾。从发现胃癌到死亡不到一个月。下个月24日,57岁生日即将到来,但他的生命在56岁时戛然而止。
长衫,烟斗,见过邓正来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独特的风格和气场。
他一直是学术潮流的领导者:1987年,他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西方法律哲学著作《法理学:法律哲学及其方法》(博登海默);他翻译出版了哈耶克220多万字的作品,撰写了近60万字的哈耶克研究论文;2005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法学的长篇文章,并开始了关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大讨论;2009年,他成立了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在重点大学掀起了一股在现有体系中构建新知识生产机制的热潮...
他创造的“第一”远不止这些。“他有学术战略眼光。他很快就会看到国内外学术的成长点。”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纳日碧利戈认为,邓正来更有吸引力的是他的英雄精神。“他是一个值得学术和性格深厚友谊的学生。”
1992年,邓正来在香港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中国书评》在香港成立。多年来,邓正来一直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学术组织者和优秀的学术活动家。
他重视忠诚和广泛的旅行,有很多朋友。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院成立四年来,举办了近300场讲座,几乎每周举行一次。他很高兴接受各种各样的学者和学者愿意来这里。
邓正来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他常说:“学术说什么?四个字:追比先贤。刘小平是师从邓正来的第一位医生。他告诉记者,邓正来的课一直都是讨论性的。他是一个很好的控制者,引导、提问、再提问,不断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他一直和读书小组的学生泡在一起,精读原著。在邓正来看来:“带学生就像带学徒一样,在这样的手工作坊里,代代相传,才是真正的传道授业。”
“隐藏在洞察力或洞察力深处的棘手问题是困难的。如果我们只掌握这个棘手问题的表面,它将保持原来的状态,仍然无法解决。因此,我们必须“连根拔起”,使其完全暴露出来;这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思考。”维特根斯坦《笔记》中的这段话是邓正来最喜欢的学术格言。
他说:“生命不是活多久,而是在它的精神维度上。”现在,他走了。我们将继续思考中国法学走向哪里,中国学术走向哪里。
著名法学家邓正来去世,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