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历史叙事中,为了衬托林则徐、齐山等人,甚至道光都成了反动派、昏君、叛徒。如果不是他们的麻烦和破坏,在林则徐的领导下,广大人民肯定会从一场胜利走向另一场胜利。
清朝结束后,两极分化的林则徐形象再次演变,民国时期的历史书反思甚至批评。1949年以后,林的评价主要是赞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清政府综合体;阶级斗争思维;群众路线;反帝爱国主题;甚至“改革开放”。林则徐走上了历史祭坛。
民国时期,具体来说,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出现了几本对中国近代史有很大影响的教科书,对林则徐的评价仍然是好是坏。
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虽然林则徐“绝望,坚决禁烟”的行为是“民族之光”,但他也批评“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对外知识的浅薄”。
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蒋廷福的《中国近代史》,受到了更多的批评:“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和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得远远清楚,但他们害怕批评,沉默,林则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者证明,林则徐在私人信件中说,中西技术差距非常彻底,但虽然他知道这一点,但由于声誉,他不敢提倡改革。
1949年以后,现代史教科书及相关作品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林则徐的历史形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范文兰的《中国近代史》,称林则徐是少数进步者的代表,主要表现在依靠人民的力量。195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林增平的《中国近代史》,称林则徐自到广东以来就开始整顿广东海防,并开始了解国外情况;特别是林则徐依靠人民的思想,相信“人民的心是可用的”,确认人民“能够保护自己的财富,团结和防御侮辱”。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林则徐年谱》,将林则徐定位为坚决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者和中国近代史上有远见的政治家。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国珍的《林则徐传》,并于1995年出版了修订书。林则徐的定位是:优秀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领导抗英斗争,探索西方知识,在现代历史上发挥了先驱作用。199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傅美林和陈文蔚的《中国现代新史》,称林则徐强行禁烟政策,但不反对正常的中外贸易;林则徐认真研究国际形势,派人翻译外国书报了解情况。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郑世渠的《中国近代史》,称:虎门销售烟草后,林则徐宣布开放中英贸易,但要求进口船舶出具甘结,确保永不携带鸦片;林则徐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行为,但不禁止外商进行合法贸易;林则徐还向他们宣传了清政府的禁烟政策,不顾清政府高级官员不得与外国人交流的做法,沟通中外之间必要的联系。
在这些历史叙事中,为了衬托林则徐、齐山等人,甚至道光都成了反动派、昏君、叛徒。如果不是他们的麻烦和破坏,在林则徐的领导下,广大人民肯定会从一场胜利走向另一场胜利。
就这样,林则徐走上了历史神坛。
林则徐:从争议人物到全国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