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中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历史上被称为“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杏林的流行故事;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理法严谨,被后人誉为“医圣”;华佗深入民间,足迹遍布中原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女、儿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是麻醉剂(临床麻醉剂)、剖腹手术闻名于世。
华氏家族原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个定居在桥县以北十多里处的小华庄(今桥城区华佗镇)。汉未沛国桥(今安徽亳县)人华佗字元化,又名汉未沛国桥,到华佗时家族衰落,但家族对华佗寄予厚望。从它的名字和字来看,名字“佗”意味着负载,“元化”意味着化育。华佗从小就努力学习,习读《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当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华佗讨厌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同情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想当官,宁愿捍卫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华佗行医,没有师传,主要研究前代医学经典,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取。当时,中国医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相继出版,基本建立和广泛应用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原则和指导、针灸、药物等诊断和治疗手段;战国时期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古代医生留下了不崇荣富贵、终身医济世的感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也陶冶了他的情操。
他曾使用“麻沸散”使患者在麻醉后进行剖腹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记录。模仿虎、鹿、熊、猿、鸟等动物动态创作“五禽戏”体操,教人们强身健体。
曹操在208年(建安十三年)被杀。《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是他专门立传的。
华佗擅长医学研究。《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小养性之术”,尤其是“精于方药”。他被称为“神医”。他曾将自己丰富的医学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作品《青囊经》,但却失传了。他的许多有成就的学生,如以针灸著称的范阿,有《吴普本草》的吴普,有《本草经》的李当之,部分继承了他的经验。现存的华佗《中藏经》是宋人的作品,以他的名字出版。后人用“华佗再世”、被誉为“元化重生”的医生。
华佗简介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神医华陀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