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150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区)人,祖籍安徽省桐城县高甸(今杉阳县雨坛乡高甸),祖先聚居高甸,故称高甸吴氏。随祖父迁至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西游记》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江苏省淮安市东南马甸乡二堡村有修缮墓地,淮安市有纪念馆。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但由于家境贫寒,又没有孩子,作品多丢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吴承恩的侄子孙丘度收集了他残存的手稿,只“存了11000”,编了《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
吴承恩官场的挫折和生活的艰辛加深了他对封建科举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理解,促使他以奇怪小说的形式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怨恨。他自言自语道:“虽然我的书名是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也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还写了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但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个自序。学术界一直在争论《西游记》的作者是否是吴承恩。有学者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吴承恩杰出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基于唐代玄奘和尚在天竺学习佛教的经历,在《大唐西域记》中、在《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和构思,最终写出来。借助神话人物,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反映了王道治国的政治理想,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81难,小说反映了人间现实社会的各种情况。小说想象力大胆,构思新颖,人物塑造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这本书组织严密,复杂而不乱,语言生动生动,夹杂着方言和俗语,充满了生活气息。主题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讽刺幽默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一个新的类别,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评巧妙地结合起来,直接影响了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百科全书》认为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光辉的神话小说。《法国百科全书》说:“这本书的故事充满了幽默和趣味,给了读者强烈的兴趣。“从19世纪开始,它就被翻译成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十多种文字。
吴承恩的诗文多丢失,后人集《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存世。吴承恩写的《西游记》第一次《猴王出生》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十一课。《三打白骨精》被选为苏教版六年级第八课。此外,《花果山拥立美猴王》入选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学期第31课。《孙悟空棒打白骨精》也入选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学期第32课。《猴王出世》选文五年级人教版第二册,第二十一课。七年级人教版《小圣施威降大圣》第26课。
生平:
吴承恩出生在一个从下级官员变成小商人家庭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乐观开放,追求常乐哲学,给他取名承恩。他的话是忠诚的,这意味着他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官员,继承皇帝的恩典,下泽黎民,成为一名著名的忠诚大臣。
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喜欢读官野史和奇怪的小说。“他喜欢唐人的传记,比如牛奇章和段柯古代,善于模仿物情,每一本书都是对的。”“年轻的时候,就是用文字在淮河唱歌”,受到了政府、名人和乡绅的赏识。嘉靖八年(1529年),吴承恩去淮安知府葛木创办的龙溪书院学习,得到了葛木的赏识。
朱应登认为,他“可以读世界上所有的书”,而“家里所藏的历史分为一半”。嘉靖只有29年(1550年)50岁左右才能弥补一年的贡献。他去北京等官职分配,但没有被选中。六年后,由于母亲家乡贫困,他去了浙江长兴县城,经常和朋友朱一起喝豪饮,在诗酒之间发趣,与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交流。最后因为被诬告,两年后“刷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67岁左右去过杭州,活了82岁左右,晚景凄凉。
吴承恩简介 明代小说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