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1572-1625年)是明代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明代著名的告诫官。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官常熟知县、兵部,都给事中、副都御史。天启四年,联合疏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被酷刑死亡。有《杨大洪集》。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明晚期著名大臣、训官、东林党人、政治家杨涟。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第一廉吏,入朝任给事。明神宗病危,力主太子进宫为皇帝服务。明光宗即位,强烈反对郑贵妃求皇太后。光宗病重,杨连上书光宗,力陈光宗过失,召见大臣。他不是大臣,也在召见之列,临危顾命;光宗去世后,李选侍居乾清宫,迫使王子控制朝政。他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入乾清宫,拥有王子,迫使李选侍从乾清宫迁出,稳定了朝廷局势,晋升部门给予了一切。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1.2万”。经过折磨,他在监狱里惨死;平反昭雪后,他的头衔“忠诚”;传世的《杨忠烈公文集》。
杨涟一生致力于争夺“斗争”、“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以正宫为主,反阉党以遏制魏忠贤,为挽救混乱的政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崇祯初年,杀死魏忠贤阉党后,杨涟冤案平反,赠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忠烈”
“杨涟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将军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只以天下,以国家为人民,甘于屈辱,甘于折磨,视死如归,气势磅礴,万刃加身不改。
杨连的青春是“东林”方兴时期。他非常钦佩顾宪成和其他人以世界为己任,不畏权力,敢于讨论政治问题。每次见到东林讲座,他都会尽一切可能赶到无锡,与东林君子讨论性理学,讨论治国之道。志同道合,逐渐成为东林党的后起之秀。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杨涟考中进士,成为常熟县知县。为了真正了解当地的民情,他经常穿着绿色的衬衫,深入田野、民舍、微服访问,“遍知鹿里利病。深受当地人民的支持。后来因为“举廉吏第一”,升为户科给事,不久又改为兵科给事。
杨涟为人光明磊落,拒绝巴结权贵。当时神宗多年没见朝臣,郑贵妃与外朝官员勾结,垄断后宫,离间神宗与王子朱常洛的骨肉之情,居心不良。杨涟看穿了郑贵妃的阴谋,深深担心王子的未来和命运。在他看来,王子是一国之本,“国本”动则天下乱。因此,他将稳定王子的地位与爱国忠君联系起来,坚决支持王子朱常洛。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久病不愈,按礼应召王子朱常洛入御榻前侍药膳。但由于郑贵妃从中作梗,王子竟不得与父亲见面。一方面,杨涟偷偷派人去东宫读王安,让他叫王子“力请入侍,尝药视膳,从黄昏开始”。争取接近神宗的机会,防止郑贵妃传下圣旨,迷惑朝政。与此同时,杨涟与科道合作,敦促大学士方从哲率百官到乾清宫问安,以示朝臣之力。方从哲怕郑贵妃迁怒于己,便百般推诿,说:“帝讳病。即问,左右不敢传。杨涟立即引用了宋代文鹿公河内臣的故事,要从哲率百僚一日三问“第令宫知廷臣在,事自济”。方从哲不方便再推,只好照办。
神宗死后,在青宫苦苦挣扎了40年的王子朱常洛终于登上了王位,这是为了光宗。然而,这位多灾多难的皇帝登基四天后就病不起了。当时宫里有传言说,光宗之病是郑贵妃进美八人造成光宗身体损失的。还煽动中官崔文升入泻药,加重病情。听到这些谣言,杨涟非常担心光宗,决心清除郑贵妃对光宗的威胁,于是联系朝臣,请郑贵妃迁宫,把她从光宗身边赶走。又疏劾崔文升“用药无状”,同时揭露了郑贵妃封皇太后的野心。杨涟这疏,语言犀利,火药味很浓,大家都担心光宗看完会很不开心。疏上三天,还是没动静,正要松一口气,突然宫里传来话,皇帝明天就会召见大臣,并特别宣布杨涟和锦衣卫官校。朝臣们心里都知道,宣锦衣卫官校入侍,一般都是让他们执行“廷杖”。大家推测杨涟这次被召一定是凶多吉少。方从哲劝杨涟赶紧上疏请罪,杨涟执意不从,说:“死即死耳,涟何罪?(死了就死了,我有什么罪?)
杨涟简介 明朝时期,著名的训诫官副都御史杨涟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