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和常遇春:在明初建立大功的将军中,徐达和常遇春(1330~1369)是最杰出的人物之一。然而,徐达不仅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朱明朝第一位开国功臣。
常遇春不属于24人的团队,他最初是土匪,用南京话说,他是个活闹鬼,1355年才投奔朱。常遇春自视很高,说给他十万人就能横行天下,来了就要当大军先锋。朱元璋率兵渡江夺安徽采石之战,常遇春奋直前,敌接其矛,一跃而上。从那以后,朱元璋对他印象深刻。后来,他多次安排徐昌的搭档。他们很勇敢,但在后期,徐昌仍然是合作伙伴。然而,朱已经明确指挥了徐作战,常为辅,徐为指挥官,常为先锋,并联称徐昌。
历史书认为,常遇春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以个人武功闻名的战将,堪称战争之王.
但为什么,一个是帅才,一个只能是将才?
原因一:徐达善于学习——
徐达从小就没有机会上学,但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多年的战斗中,他谦虚地学习,向人们寻求建议,逐渐熟悉军事书籍,加上战争熔炉的实践,为今后展示军事才能奠定了基础。
每次带兵出征,徐达常都会“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回到朝鲜,他们经常“放弃自行车,延礼儒生,谈论一整天”。因此,他们熟悉古代兵法,有能力控制整个战争的发展和变化,有高超的指挥艺术。他们不仅勇敢,而且“特别擅长战略”。
原因二:徐达善于采取合理的建议——
临敌作战时,徐达总是与部将一起分析形势,制定作战计划,其计划往往高人一筹,令部将信服。
例如,洪武元年攻占大都后,朱元璋命令孙兴祖留守,徐达和常遇春攻占山西。元顺帝派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从太原出雁门关,入居庸关攻北平。徐达闻讯,对诸将说:“扩廓远出,太原必虚。孙都督在北平,足以御之。今天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进不得战,退无所守,所谓批亢捣虚者。于是徐达引兵直奔太原,王保保急忙回师救援。徐达采用夜袭建议,一举败敌。
徐达虚怀若谷,汇纳百川。在几十年的军事战役中,徐达展现出了长于战略、料敌如神、指挥若定、取胜的军事才能。应该说,徐常很聪明,但徐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都很高。
原因三:徐达大局观——
常遇春往往过于冒险,激进,缺乏战略眼光,爱勇敢,可谓无赖将军。比如北伐中的洛水之战,常遇春抛开大军,一个人冲进敌阵,打乱敌阵。这样的人不会珍惜自己的身体,最终“卸甲风”早逝。
徐达说话简单,看问题往往优越,特别能理解朱元璋强敌的战略意图。徐达稳步前进,以控制局面。当提兵时,令出最好,所有将军都像神一样尊重。
原因四:徐达治军严格——
徐达带兵以来,“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命”。始终号令明肃,无论走到哪里,人民都无扰。徐达每次进攻新城,都重申军令,严禁烧杀抢掠。违反军令的,立即以军法处理,早期用蒸饭蒸蒸杀。克平江(苏州),约束常遇春,犯三戒者杀,“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20英里者死。徐达率领北伐大军攻克元大都后,立即派兵守卫宫门,让宦官照顾宫女、妃嫔、公主,宣布军纪,严禁入宫入侵。
驰骋沙场几十年,徐达攻克了两座都城、三座省会、数百个州县城镇。一路经过,人民不受兵害。
常遇春的徐达和徐达 常遇春的徐达和徐达相比厉害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