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但宋朝并没有统治世界。之后,虽然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等多次对宋朝发起骚扰和攻击,但都没有摧毁宋朝统一中国,忽必烈做到了,建立了统一的元朝。忽必烈在思想、策略、就业等方面与前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重用汉族儒生,改革蒙古旧制,采取了比较进步的政策。刘秉忠(子聪和尚)是他思想的形成与三个汉人分不开的、姚枢,郝经。
子聪俗姓刘,名侃,字中晦,为官后改名为刘秉忠。史书说他“风格秀异,志气英勇不羁。”“八岁入学,每天背几百字。”十七岁是邢台节度使府的历史,可以算是一个早成的神童。子聪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律历无所不能,对《易经》造诣深厚。忽必烈是第一个被忽必烈招募的汉族儒生。
郝经字伯常,从小家境贫寒,白天打柴买米供养母亲,晚上苦读诗书。在一场战争中,他的母亲被烟花熏死。当时才九岁的郝静竟然用野菜和蜂蜜混合救了母亲。这件事传到了将军张柔耳中,特将郝经接到府中,待为上宾。张家有很多藏书,郝经几乎都读过。后来,张柔听说忽必烈招贤,便推荐郝经。郝经以“治国安民”之策,陈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姚枢字公茂,柳城人,是当时著名的程朱理学家。他向忽必烈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千言万语,几乎涉及到定典章、立纲、办学、重农桑等。
这三个人对忽必烈几乎每一个历史转折点都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
第一,退回奖励,避免怀疑。蒙哥把漠南的大片土地都给了忽必烈。他喝酒庆祝,独姚枢闷闷不乐:“我觉得这不是福气,而是祸。世界是一个汗流浃背的世界。他给了你很多肥沃的地方。他想要什么?你没有出汗吗?”忽必烈第二天将漠南封地退回蒙哥,避免了可能的杀人灾难。
二、杜绝滥杀,争取民心。忽必烈奉命征服大理。在一次军事宴会上,姚枢讲述了宋太祖赵匡胤将军曹斌占领南唐后不杀人的故事,并委婉地建议忽必烈不要滥杀。忽必烈当时没有说话。第二天出发的时候,他立刻大声对姚枢和全军说:“你昨晚说曹彬不杀人,我能为之,我能为之!但不滥杀说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忽必烈的铁骑包围大理城后,采纳姚枢等人的建议,派玉律等三名使臣前去劝降。大理国王段兴智有归降之意,但为了杜绝段兴智投降的念头,大权掌握的外戚高和高祥暗中杀害了使者。脾气暴躁的忽必烈急了,下令杀光城里的人。姚枢和郝静苦苦劝说失败,而刘秉忠则把当权者比作牧羊人,把普通人比作羊群。“牧羊人冒犯了你,你用无辜的羊生气了。这公平吗?忽必烈立即将“屠城令”改为“止杀令”。史书记载如下:“裂丝为旗,书止杀令,分号街陌,由民得相保。”
在这些汉族儒生的影响下,忽必烈对军队有着严格的约束。伯颜攻下南宋皇都临安(杭州),史书称之为“九衢之城肆无忌惮,一代繁华如故”。这并不容易。
第三,忍辱负重,屈求伸。在阿里不哥和宰相阿兰答儿的鼓励下,蒙哥利用忽必烈远征大理的机会,成立了以阿兰答儿和刘太平为首的钩考局,以封地官员贪墨亏空为由,对其官员进行钩考。除了少数高级官员,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被关进了监狱,受到了严厉的折磨,许多人被折磨死了。
忽必烈很生气,气势汹汹地想和蒙哥争论。姚枢、郝经和刘秉忠阻止了他。他们认为蒙哥是为了让忽必烈采取极端行动,以便抓住把手并摆脱它。忽必烈明白利益关系后,不仅赤身裸体地向蒙哥请罪,还把妻子和儿子送到林汗廷当人质。这种做法确实消除了蒙哥的怀疑,取消了考试局,使忽必烈逃脱了灾难。
第四,果断撤军,抢登汗位。蒙哥第二次攻打南宋时,死在四川钓鱼山前线。这时,忽必烈正在攻打长期围困的鄂州(今武昌)。留守和林汗廷的阿里不哥是忽必烈的弟弟,他们一直不和。
蒙哥去世的消息传到忽必烈大营后,姚枢郝经这些谋士分析了情况,要求忽必烈立即撤军,并与林汗廷讨论建立新的大汗问题。但忽必烈一是立功心急,二是对阿里不哥的野心认识不够,坚持攻下鄂州再班师。就在这时,留守开平管理王府事务的刘秉忠以王妃察必的名义发送了紧急情报,并向忽必烈报告了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各种迹象。他意识到情况严重,立即撤军,在阿里不哥之前登上汗位,赢得了主动权。
此外,姚枢、郝经、刘秉忠等人在建立元朝、制定规章制度、设立官员机构、治理国家等方面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忽必烈一直信任这些汉族官员。元朝成立后,他们都被封为晋爵,委以重任,都取得了良好的结局。这些汉族大臣从未对忽必烈有过两颗心。郝静奉命率使团出使南宋,被贾似道秘密拘留了16年,但他对忽必烈的忠诚从未改变,这是一个好故事。
揭秘:元太祖任人唯贤: 三个汉人帮助忽必烈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