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鸿门宴是一场充满杀机和陷阱的游戏,是项羽在餐桌上解决刘邦的陷阱。更有甚者,危言耸听,被称为历史上最危险的晚餐。其实真正的鸿门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惊心动魄。这顿饭基本上是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但范增在此期间增加了一个“项庄舞剑”助兴节目,使气氛略显紧张。误解的根源在于人们认识的主观性,认为这场宴会是项羽故意安排的,是故意的。有意为此,这就为这顿饭定下了情感基调,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会按照这个思路顺下来,无形中增加了它的惊险。为了使故事更具感官冲击力,这是唱戏和拍电影的常用手法。但是这样的演绎,戏剧的张力是存在的,却违背了历史的事实,对项羽也是不公平的。
@ 刘邦的访问很匆忙。起初,刘邦并不打算向项羽道歉,或者有,也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前天晚上,项羽的叔叔项伯去给张亮发一封通风信,告诉他项羽要摧毁刘邦的军事计划。刘邦觉得情况很严重。直到那时,他才听从项伯的建议,决定第二天亲自见到项羽,并解释清楚。他以前没有跟项羽打招呼。
@ 项羽不知道刘邦一定要来。项羽本来很生气,让士兵们吃饱喝足,枕戈待旦,准备好收拾一顿刘邦。结果项伯晚上不睡觉,跑到张良帐报信,被刘邦收编,回来后便劝项羽:“沛公不先破关,公不敢入乎?今天的人有大功而击,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说要不是刘邦先拿下关中,你能这么轻松地进来吗?人家立了这么大功,你还得打别人,这样做太不仁义了,我们应该好好对待别人。因此,项羽“承诺”。承诺不是承诺第二天的晚餐,而是承诺不再攻击刘邦。晚饭时咬牙切齿,磨刀霍霍,睡觉前明天中午一起喝酒,太突然了吗?由此可见,项羽不知道刘邦第二天会来道歉。
@ 宴会准备不充分。这其实是一顿普通的便饭。有些酒是军里常备的,但是吃起来很简单。樊霆闯进去,项羽送酒送肉,扔给他一块“猪肩”(猪肩是猪肘子)。可见当时的宴会和凉山的小偷差不多,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且整个宴会也没有助兴节目,项庄在请示项羽要舞剑助兴时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军中无乐为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宴会上没有美女陪饮,更没有舞姬翩翩起舞,和平时吃饭没什么区别。
由于刘邦的访问和项羽的接待不确定,第二天的午餐自然不是故意准备的。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吃喝。
项羽生刘邦什么气?
在鸿门宴会之前,项羽一直对刘邦很生气,这也是人们误解鸿门宴会是故意安排的原因之一。项羽是真的很生气,但这也取决于他生气的程度,以及他是否生气到足以杀死刘邦来缓解他的愤怒。
刘邦封关是项羽第一次生气,这是他生气的直接原因。项羽击败张邯后,立即与诸侯联军兴冲地西进关,结果遇到障碍,发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关”。当被问及这是刘邦的军队时,我听说这个老男孩“打破了咸阳”。也许他现在正在宫殿里翘着二郎腿享受幸福(事实上,刘邦已经还给了他的军队)。项羽非常生气,立即命令当阳军的先遣部队为我赢得刘邦。
项羽脾气上来得快,下去得快。他的愤怒基本上消失了,让青布的武力冲关。项羽接下来没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而是“至于戏剧西部”,在那里扎营休息。最多以后见刘邦,调侃他,或者给他一个鼻子,不是鼻子,不是脸,让他下不来台就完了。项羽再次生气,是曹无伤的进言,这也是他决定大动干戈的客观原因。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给项羽拱火,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项羽的火噌一下子跳了起来,觉得刘邦太过分了,于是发布了“丹日为士卒,为打破沛公军”的命令。
曹无伤列举了刘邦的三大罪行:想当关中王,想让孩子当相,想全部占据珠宝。项羽最关心的三点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项羽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刘邦“欲王关中”,想成为关中王。其实未必。当时项羽没有意识到刘邦的野心,刘邦怎么会被封王,推翻秦朝,诸侯封王,这是很自然的。刘邦作为反秦大军的一员,一路实力不小,并赢得了关中,战功显赫,不封王是不可能的。假如项羽有点生气,那也是刘邦太招摇了,还没等到册封,就好像把自己当王了。
说项羽不太在乎刘邦的“欲王关中”,还有一点可以证明,那就是范增的言论。范增对项羽说:“沛公住山东时,贪财,好美姬。今天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志不小。我让人望其气,都是龙虎,成五采,这一天也是天气。急击勿失。说刘邦早就是贪财好色的小混混,现在入关后秋毫无犯罪,一定憋着什么坏事。我曾经让人给他相面,这个人有天子相,应该尽快摆脱,免留后患。说得很清楚:刘邦这个人并不简单,恐怕将来会成为我们最危险的敌人。但项羽显然没有听范增的话,他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且根据以后在鸿门宴上的态度,他不同意范增的说法。当时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刘邦,项羽根本不为所动,足以解释这个问题。对项羽来说,范增所谓的刘邦有天子之气,简直是个大笑话。秦始皇听说“东南有天子气”,所以经常游东南,表现得很在意,世界上只有一个天子,卧床边怎么能让别人打鼾睡觉呢?项羽不一样,他自己也不想当皇帝,对刘邦当关中王,有“天气”什么的,根本不会往心里走。至少在那个时候,我不会把它放在心里。
真正让项羽大生其气的是第二、第三点,“让子婴为相”和“珍宝尽有”。他坚决不能容忍这一点。代表大秦朝的秦王子婴,是他消灭的对象,刘邦却要把他收回自己的用途。金银首饰是消灭秦朝的战利品,是掖着头抗秦的胜利果实,是大家享受的。后来项羽烧咸阳, “收其宝货财,诸侯共分之”,这是每个人都有份的。项羽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被刘邦私吞,如此狭隘、自私、目中无人的行为。也就是说,项羽的愤怒是刘邦的无知,而不是刘邦的政治野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在项羽心中,应该属于那种能教育好、改造好的同志,还没有达到必须根除的地步。
正是刘邦的行为让项羽不高兴,项羽有了不想让刘邦留在关中的想法。如果刘邦很聪明,项羽可能不会在关中给刘邦留下一席之地。项羽的行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而是战略、政治和形势,这是人们后来总结出来的。它被用作扩展人们思想的教程。人们的想法有时很简单,但它被人为地复杂化。
揭露楚汉争霸鸿门宴疑云:项羽到底生刘邦什么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