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下台只有两种方式——辞职和辞职,但在明朝中期,一名官员既没有被皇帝削减,也没有被批准辞职,而是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下台。这个人是历史上辞职最多的大学士——李廷机。
如果说明朝最好对付的皇帝是明穆宗隆庆,那么最难对付的就是他的儿子明神宗万历,他有一件比杀人朱元璋和朱迪更可怕的武器——懒惰。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9月16日起,皇帝开始罢工,在紫禁城冬眠了30多年。与此同时,无论大臣们多么恳求、虐待、抱怨或散布谣言,他就像一颗锤子、蒸汽、煮熟的铜豌豆,只是不工作,看不见大臣,不工作。毕竟官员是臣子,即使有勇气,也不能跑进后宫,把皇帝拖出来批评。@ 万历是大臣们最大的皇帝。皇帝的全职工作是治理国家。如果他不工作,国家肯定会陷入混乱。万历统治下的明朝一天比一天糟糕。最明显的情况是“人滞于官,官曹空虚”,即官员任免大面积瘫痪。升官的不能升官,退休的不能退休,补员的不能补员。到万历47年,中央九部只有户部和通政司有部长。刑事部和工程部由其他部门兼职管理。官员部、礼仪部和士兵部只有公章,没有人。监察院和大理寺是最残忍的。即使没有人去上班,他们甚至失去了公章。
在这种情况下,李廷机出现了。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晋江新门外浮桥(今鲤城区)人,出生于嘉靖21年(公元1542年)。在万历十一年的全国大考中,他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在高中排名第一。事实上,以他的能力应该是状元,可惜运气不好,遇到了明朝最能与稀泥宰相申请的时候。沈时行觉得全国各地的考生都是太医院的朱国佐顺眼,就把状元的帽子留给了他,让李廷机肚子里的经纶变成了满腹怨恨。
幸运的是,李廷机的性格并不差,官风清廉,没有一顶状元帽来报复社会。在南京任职期间,他严厉打击各种乱收费现象,鼓励经商,振兴这里的商品经济。在浙江考试期间,他认真考风,坚决杜绝考场作弊,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体面的高素质人才。调到中央主管礼部时,他还想尽办法为部员搞福利,拿出部门每年节省的资金给下属买房,通过高福利促使他们廉洁奉公。最难得的是,他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大善人,只要遇到乞丐就发钱。结果被宠坏的乞丐每天都蹲在他门口,一看到他出门就成群结队地伸手要钱。@ 他也特别关注京城的公共设施。考场旧财政拨款,公署破财政拨款,甚至寺庙也破财政拨款。李廷机大概太慷慨了。他退休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完全和光毛的海瑞打了一架。
也许正是他的清正廉洁感动了懒虫万历。万历三十四年,他被提拔到内阁工作。不入阁不知道,一入阁吓了一跳,中央九部全部官员加在一起31人,空缺竟达24人!这不是下面跑腿的小人物。这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在拿一个人的工资,做两个人的工作。更难的是,全国各地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奏折送来,等待万历批阅。但懒惰的万历看不见,让成堆的奏折躺在皇宫里和自己睡觉,当时有一句流行的话叫“留中”。即使工作难,也可恨的是东林党当时已经成为气候,他们一心想让李三才、郭正域两人当宰相。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些人整天写奏折,泼口水。李廷机没有万历那么厚脸皮,被骂了几个月就扛不住了,拍拍屁股递上辞呈准备离开。他原本估计皇帝大人懒,要交三五份才能批准。为了早点完成手续,他想让皇帝看到他辞职的决心。为此,他把房子捐给了穷人,让全家人先走,自己跑到庙里凑合住。
提交了份辞,万历没有反应。李廷机没有气馁,又写了五份,万历依然没有反应。李廷机火了,继续写,写50份,不信万历不批。就这样,可怜的李廷机在破庙里住了五年,写了123封辞呈。结果皇帝没有得到批准,反而得到了“庙祝阁老”的绰号。@ 李廷机彻底崩溃了,干脆解雇自己,冒着抗旨的罪行,冒着杀头的危险,自作主张跑回福建老家。幸运的是,万历连追究都懒得追究,让他走了。四年后,贫困潦倒的李廷机病逝,此时万历难得勤勤恳恳,给了他少保头衔,死于“文节”。
辞职次数最多的大学士:为什么123份辞呈不被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