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朱明王朝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危局使崇祯皇帝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虑。此时,关外清军虎视眈眈,西南张献忠一路占领湖北、湖南,准备全面占领四川;更严重的是,李自成已经西进潼关,占领西安,控制西北,整顿兵马要直接去北京,这是王建国的势头。国家危在旦夕。如果崇祯皇帝在这个时候权衡利弊,迅速决定迁都南京,用徐图卷土重来,可能还能保住江南的一半,明朝可能不会这么快灭亡。但崇祯皇帝却迟迟犹豫不决,一味坐以待毙,终于断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落得了吊死煤山的可悲结局。
更让人困惑的是,首先提出南迁的不是别人就是崇祯皇帝本人,那他为什么拒绝南迁呢?他真的不想南迁吗?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四,崇祯皇帝召集大学士、首辅大臣陈秀、魏藻德、丘瑜等大臣到皇家书房讨论事宜,讨论吴林正、陕西总督余应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提出的三个紧急奏折。这是拯救危险的妥协。虽然我们不得不放弃山海关,但我们可以避免首都落入李自成之手。
然而,崇祯皇帝犹豫不决,无法立即做出决定。面对外患,如果弃地守京,就会落下千古失土的罪名;面对内忧,坐以待毙,又会遭受失政于寇的极大耻辱。这个两难的选择让他犹豫不决。他还想成为历史上垂青的圣君。朱由检不愿意承担失地失国的重大罪行。因此,他把球踢给了大臣们,试图让大臣们正式提出动议,然后他顺水推舟,以免承担历史责任。然而,这些长期生活在皇帝身边的大臣们都是老奸。他们已经猜到了皇帝心中的小算盘,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崇祯从他们口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最后不得不决定:“早朝廷议公而决”。
因此,在正月初九的早晨,朝臣们发起了争论。一个学校主张弃地守京,另一个学校主张永不弃地。结果,他们不能相持,不高兴地分手了。那么,提倡永不放弃一寸土地的臣子们,真的是忠臣们一誓死报国吗?不然。内阁首辅大臣陈演当时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想,当廷表示不弃国土,以后就逃脱了失国罪。而他后来并没有公开反对“弃地守京”,而是遵循崇祯皇帝的心思。此外,也许有一天秋后,这位任性而狭隘的皇帝可能会找到一只因弃地守京而失去国土罪名的替罪羊,而他的表演最好是明哲保护自己。
想象一下,这种满脑子为个人打算的人,再加上一个优柔寡断,只顾虚名的皇帝,哪里会制定万全之策?退朝后不久,左中允李明瑞求见崇祯,为崇祯献上南迁之计。目前,敌人应该效仿晋宋南迁,然后试图恢复北方,以缓解当前的紧急情况。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消极的应对策略是当时唯一能保证朱明朝可行的策略,崇祯心里也同意。然而,他担心南迁是一种丢弃寺庙和国家的大罪,甚至比“弃地守京”还要糟糕。他真的不想承担这个永恒的诅咒,所以正确的策略被搁置了。
同年3月初,李自成农民军势如破竹,攻克宁武,明军一败涂地,京城已岌岌可危,崇祯连夜召大臣商量对策。这时,李明睿又请南迁了。崇祯想,如果这次没有人反对,他可以下定决心南迁。我不认为总有人想和他对抗。左都御史李邦华提出,皇帝应该坚守京师,让王子下江南,打破崇祯的满意算盘。因此,崇祯勃然大怒,愤怒地谴责大臣们:“我管理世界十多年了。孩子们的家人做了什么大事?“大家突然吓得哑口无言,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皇帝本来想南逃,却坚持大臣们说出来,死要面子。
他们又想,如果皇帝南迁,大臣们会留在京师协助王子,这不会成为替死鬼吗?而那些随行南迁的人,一旦京师失守,可能会因为南迁而为他人受苦,这真的是一件双方都不讨好的苦差事。每个人都看透了崇祯的心理,没有人想背这个黑锅。崇祯不知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看到没人表态,反复催促群臣想对策。结果群臣议来议去,还是说不出来。到了@ 也只是下了一个“入京勤王”的圣旨,等着各大军来北京护驾。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秦王的军队还没有到达,但紧急的奏折却像雪一样飞来飞去。如果你犹豫不决,就太晚了。这时,李明睿又来紧急求见,劝崇祯南迁。
当然,崇祯皇帝想马上搬到南方,但他总是希望大臣们一致同意搬到南方。当他们来哭的时候,他们会半途而废地同意。这样一来,虽然他们仍然不可避免地被称为“抛弃京南逃离”,但他们总能创造一个必须这样做的场景,这让人们深深同情他作为皇帝的被动无助。所以,虽然形势已经很危急了,但他还是抱着一线希望,也许这次大臣们会公开演奏,请他南迁。但他又失望了。当大臣们来看他时,他们看起来仍然很担心。他们都沉默了,没有人愿意说话。
僵持之际,前信使来报:“保定失落了!”这一次,南迁之路被切断,南迁之议成了泡影。大局已定,不可挽回。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杀。就这样,崇祯的优柔寡断和大臣们的明哲保护终于埋葬了明朝的大河大山。
揭秘:为什么崇祯皇帝选择吊死煤山而不是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