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统治中国48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主人之一。在她当政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等。慈禧留给世人的印象大多与“灾国祸民”有关。面对风雨飘摇的衰落王朝,慈禧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当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如果她完全否认自己的生活,似乎不符合辨证论证的历史观。慈禧卸下了“女王”的身份,作为一个女人,她的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和情感世界可以作为她一生成就的证据。
聪慧精致 刚柔相济的女人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都与慈禧有关,慈禧的材料也很多。“向斯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从这么多的材料中爬出来,抽出一些骨头和血肉来完成一本传记。”。关于慈禧的出生地,有很多说法。通过掌握慈禧的历史资料,向斯在书中说,慈禧出生在今天北京西四的天才胡同——一个富裕的满族官僚家庭。小时候慈禧很聪明,因为性格太强,不太受父母宠爱。在喜欢《诗经》的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诗画感兴趣。她四岁时开始学习诗歌、文学和绘画,直到16岁入宫,这为她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当慈禧26岁成为太后时,她经常和储秀宫的其他妃子和太监一起背诵诗歌,弹钢琴和绘画。
慈禧精通音律,能唱很多民歌,熟读《诗经》、即使面对咸丰皇帝,《论语》等古籍也可以畅所欲言。“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慈禧天生丽质,智慧出众,勇气超群,尤其是控制政权和使者的统治能力。慈禧在生活中爱干净,作息很有规律。情调丰富,爱好广泛,热衷于阅读、绘画、散步、听书、看戏、养小动物、种花种草、服饰、美容等。这些都是非常健康有益的兴趣。"向斯这样总结了慈禧的另一面,"她几乎没有什么不好的爱好,是一个生活中非常健康,内心非常精致的女人。尽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慈禧也是一个性格柔软、刚刚的女人。这种性格和非凡的智慧使她在后宫中脱颖而出。从16岁入宫到26岁成为皇后,慈禧都展现了抓住机会的能力。据向斯介绍,慈禧非常欣赏康熙皇帝的名言:心欲细而胆大。她的人生原则是:谁让我一时不开心,我想让他一辈子都不开心!这一点多次反映在她一生的决定中。
虽然书中没有太多关于慈禧的情感世界,但她与荣禄的缘分依然引人注目。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不妨把我对慈禧的看法当成一个家庭的话,但我不是故意开玩笑的。据史料记载,慈禧的初恋情人确实是荣禄,他们之间的缘分也是有据可查的。“在咸丰的两年里,荣禄只是一名八级官员。他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很久没有晋升了。自从慈禧掌权并发现他以来,他的官运一直很繁荣,很快就升到了留在北京的第一产品大臣。慈禧为什么如此信任他?为什么荣禄总是及时出现在慈禧最危险的时候,从齐祥政变到逃往西安?不可否认,荣禄是慈禧一生中众多的谜团之一。
有功有过 “女皇”自私误国
当慈禧16岁入宫时,咸丰皇帝很快发现少女兰儿(慈禧)具有惊人的政治热情和就业天赋。因此,咸丰皇帝愿意享受,让兰儿介入政务。20出头的慈禧开始了她起起落落的政治生涯。她经历了四位皇帝,从贵族到妃子再到太后,一步一步地接近和控制政治权力。慈禧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既有积极开放的一面,又有自私、狭隘、专权。随著年龄的增长,大清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
慈禧作为“女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物。她的生活与那个时代密切相关。为了更接近她在研究中执政生涯的现实,她需要掌握四位皇帝、曾国藩、左宗棠、荣禄等同时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资料。向斯无意在书中为慈禧“平反”。他只是觉得慈禧执政中有限的积极进步应该传达给读者:她大胆使用汉人,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官员;她平定了太平天国,让大量有才华的汉人进入封疆大臣的行列;她主张对外国人采取强硬态度;她坚决反对咸丰皇帝北逃热河;光绪26年,八国联军临城下。她鼓励光绪皇帝大胆宣战联军;她强调女性的独立精神,认为女性应该读书和识字,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慈禧的一生当然有她积极的一面。“她重用了几个对国家重要的汉人,为国家积累了新的政治力量。她还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满汉之间的矛盾。在慈禧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幼儿也得到了推动。人们对慈禧“灾国祸民”的印象自然不是无缘无故的。“慈禧从26岁到74岁去世,统治中国48年,从咸丰到宣统,清朝越来越糟。她自然要对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负责。不管有多少客观原因,慈禧作为执政者,首先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期间,中国在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都发展缓慢。慈禧在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面对西方外敌的入侵,一次又一次地签署了不平等条约,从来没有很好的对策。所以让人觉得她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历史罪人。”
慈禧对清末这些问题的个人责任:“首先是恭亲王奕使用荣禄。奕偏向改革,荣禄偏向保守,但慈禧把奕奕放在一边废除,自然堵塞了国家改革的道路,重用荣禄使国家朝着更加保守的方向前进。面对戊戌变法,慈禧过于强调个人权力的掌握,没有把重点放在国家和民族的大局上。她从事政变,囚禁光绪,驱赶主张创新的人。光绪年轻时,慈禧“垂帘听政”对稳定政权仍有一定意义,但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慈禧的做法是历史倒退。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皇位继承必须经过贵族会议的讨论,有一点贵族民主,或为国家和国家选择最好的继承人。慈禧选择皇位继承人仅限于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的交叉点,自然选择光绪,而不是选择最好的,而是选择亲戚。此外,慈禧对义和团体运动处理不当,政策上没有很好地解决矛盾。
清朝的最终死亡可以说是多因一果。责任并不完全归咎于慈禧。如果当时同治或光绪被允许执政,清朝的情况可能无法改变。也许中国会衰落得更糟。毕竟慈禧还是善于用人的,能够笼络一批人才,维护国家机器的基本运行。“清太祖努尔哈赤不仅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还埋下了光(绪)宣(统)哀世的基因。随着基因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最终的结果是清朝灭亡。在女性和政治人物之间,完全恢复慈禧并不容易。她是一个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女人。她的政治生活充满了女性色彩,宫廷生活中有“女王”的印记。“一个精致的女人,一个富有个性的女人,一个无所畏惧的女人;一个大胆的女人,一个不顾后果的女人,一个失败的女人。也许向斯对她的评价更接近真正的慈禧。
慈禧,永恒的清朝太后:从聪明的闺秀到误国[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