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去世后,崇祯的王子们去了哪里?他的最后一个儿子,75岁的时候,还是被清帝下令凌迟!
崇祯十七年,燕京易主、李自成所在南城广安门入城,守军或降或散。崇祯皇帝不得不“御驾亲征”,亲自上马用枪突围,兵力是几十个太监。谁知道到了朝阳门,守将已降,闭门不纳,向北转走了安定门,但太监们却砍不开被锁住的城门。崇祯皇帝别无选择,只能回到皇宫。现在天已经亮了,朱由检最后一次在前厅敲钟。这是召集大臣早朝的钟声,但当时是朱明王朝的最后一个丧钟,然后他在煤山上吊自杀。
后来,首都被李自成、吴三桂和多尔根占据。因此,经过三轮冲击,明朝的后裔在巢穴下没有完蛋。王子朱慈朗被吴三桂抢劫,去了陕西。其他皇室贵族的命运可能是相当大的。之后,清军全面出击,消灭南明各王,到处追杀散落在各地的明室宗亲。为了斩草除根,清军不得不镇压明朝皇室,即使他们躲在天涯海角。南明永历皇帝朱由锤出国,一路跑到曼德勒,最后被带回昆明绞死。为了追逐明朝皇室,清军不仅掀翻了中国的天空,而且还“引渡”了那些出国的人。然而,他们忘记了有一句谚语叫做“灯下的黑色”。看似最严密的地方实际上是最容易被遗漏的地方。就在北京,清军眼皮下,本文的主角,崇祯皇帝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成功地溜走了。而且这次逃跑已经64年了,清朝换了皇帝,吴三桂也“挂”了很多年。前朝王子朱慈焕安全地在乡下喝着小酒,过着幸福的生活,子孙满堂..
朱慈焕(1633-1708年)是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第五子,后封永王。甲申之变时,年十二,匆匆出奔,流离颠沛。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河南,种了一年地。清政府检查了“流贼”,姓毛逃走了。他只能一个人流浪。昨天,金衣玉食的王子现在成了街头丐童,但朱慈焕也可以到处觅食。十三岁到祖籍凤阳,可以合理地说,作为朱明龙兴之地,凤阳的搜查本该是最严格的,但正是在凤阳,朱慈焕路遇贵人。他遇到了一位姓王的前明老,认出了自己的身份,留在王家,改姓“王”,名士元。年十九时,王家突遭变故,朱慈焕再次流亡江湖。在一佛寺里,把头发切成僧侣,偷生活。
如果朱慈焕在青灯黄卷中如此残疾,可能会成为另一个不解之谜。他去了浙江中学,遇到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也是官员的后裔。后两个人谈论论文后,这个人钦佩他的才华,劝他还庸俗,把女儿嫁给了她。从那以后,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的名义靠教私立学校谋生,全家人都很幸福。
朱慈焕平淡地过了几十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南明被摧毁,三藩之乱,甚至有人以他的名义聚众反清,但这些都不能激起浙江农村老人心中的涟漪和他的“野心”。康熙四十四年,朱慈焕在宁波认识张月怀,后来别人也叫他张老先生。 不久,我发现张行事不安,发现张月怀以他的名义试图起事,于是带着家人匆匆逃到湖州长兴县。 后风声吃紧,宁波、镇海都“一步一步被查”,试图起事的人被抓了十几个。随后朝廷追查日益紧迫,朱慈焕闻到东窗事件,妻女六人,均上吊自杀,三子一孙,均被捕。后来到康熙47年,政府逮捕了康熙45年在大岚山起事的浙东和尚张念一,并从他口中得知了慈焕的下落。四月,朱慈焕逃亡64年后,在山东汶上县躲避被捕,押解京师受审。
当时官员们对老态龙钟的朱慈焕拿不定主意,追了几十年的“危险人物”其实已经成了无能为力的老人。在审讯过程中,朱慈焕突然问起了清官。“况且我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苍白,不是反对三藩叛乱,而是反对清宁无事之日。所谓谋反者,一定要占城,积草屯粮,招军马,建军器。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大意是我今年75岁了,头发都白了。况且三藩之乱的时候也没有出来捣乱。这个时候造反不是没事找事吗?此外,谋反的人必须占领城市,积蓄粮草,招兵买马,大招兵器。我能做任何事吗?
然而,清朝廷最终还是不能放心。9月,康熙五位大学士在审讯后结案,由张廷玉在书中说:“王士元承认崇祯的第四个儿子,并检查崇祯的第四个儿子在崇祯十四年去世,并遵守传唤明朝老太监的规定。他们都不知道。王士元明是假的,他的父子都应该被处死。”经过60多年的逃亡,朱慈焕仍然无法逃脱清朝的手掌。
朱慈焕,明朝最后一位王子,75岁时仍被清朝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