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升(1426-1510),明朝大臣,字负图,约斋,三峰居士,晚年更号友松道人,三峰居士,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景泰进士两年。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兵部右侍郎,历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水运,弘治初任兵部尚书,十五年任吏部尚书,位居一品。死后赠送特进光禄大夫、太师,死后端肃。一生成绩显著,先后辅助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宋朱佑门、武宋朱厚照,故后人被誉为“五代元老马文生”。
虽然“数朝元老”现象在当代似乎并不奇怪,但就像马文生在中国封建帝制时期一样,要实现“五朝元老”并不容易。在世界上,皇帝无疑是“九五”的尊重,对所有大臣和人民都有生与死的权力。荣耀和财富可以被记住,失去官员可以砍头一会儿。
在“伴君如虎”的封建政治环境下,马文生成为“五代元老”一定有其内在奥秘,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因此,想对这个问题做一些粗略的分析,并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一是马文升有才华。
马文生从小聪明好学,受到父亲、兄弟和邻居的称赞。他在正统十二年(1447)中举人。景泰两年(1451)登上士第。马文生在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勤勤恳恳地鼓励自己,对领导王文、王翱的礼貌和重视。后来,凭借才华和能力,他一步步上升,稳居高位。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他无能为力,他怎么会被许多皇帝欣赏呢?
马文升一生都在《端肃奏议》中。、《西征石城记》、《抚安东夷记》、《镇克哈密国王记》、《约斋集》等数十卷流传于世。他“为文不雕琢,如果大汤玄酒,就有自己的喜悦。声诗无语,都是从忠爱中流出来的。国内的人,得到它篇章的人,乐于背诵。”。可见他才华横溢。
特别是在他的词作中,既有表现其个人高尚气节的内容,比如题壁:“一枕清风自得,半瓢野菜不需要;看来世态浑无味,笑傲雪山天际头”。也表达了向海瑞学习高风亮节的感受,比如《留题察院》:“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春天一柱香,描海公清廉府,不把山水带回家”。还有一章说明了它的远大志向和高尚的品格。《送子会试》写道:“分守闽州人行道,沿着装送儿去春天,车马到处都要防险,爵禄每天都要小心;直道逊词真公式,权门利路是危机,传家几世只清节俭,富贵忘了布衣。“值得我们敬佩。
二是马文升有为。
虽然马文升一生坎坷,但大多数时候都深受帝王的重视。
比如成化年间,马文生在辽东任职时,因战功被宦官王直羡慕,被王直诬告,被宪宗逮捕为“诏狱”,被降职为重庆卫。二十年来,王直被打败,才再次用巡抚辽东,深受当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
再比如弘治十八年,马文升主持官部考察朝中官员,他采取果断措施,淘汰了2000多名不称职官员。这触动了太监们的利益,正德二年(1507)权阉刘瑾乱政,因马文升年事已高,不得不连续上二十一章,辞官回乡。谁知三年后,太监刘瑾诬告他在吏部任“朋党”,将马文升除名,其家小皆受到处罚。第二年(正德五年,即1510年)6月8日,马文升愤怒地去世,时年85岁。直到刘瑾伏朱,马文升之冤才得以昭雪,被追赠为特进光禄大夫、太傅,死后:“端肃”。加马文在嘉靖初年被提升为左柱国和太师。
在中国古代,许多正直为官、执政为民的人都以悲惨的结局告终,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像马文生一样被后人铭记,大多数人后来受到政府的赞扬。但这些荣誉来得太晚了。
第三,马文升有德。
什么是美德?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属于不同的观点和智慧。作者认为,政治家能够为人民做出决定,为人民做事,是最大的美德。让我们来谈谈马文生是如何为官员造福人民的。
马文生出官不久,就先后到山西、湖广任职。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被称为“神君”。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马文升任福建按察使。当他离开福建时,当地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马使留下天有眼睛,冯公不去地无皮”,以表达对他的赞美和怀念。
马文生在陕西工作了几年,努力工作。他不仅建议朝廷在灾难年救助人民,减轻人民的痛苦,而且在工作日亲自执政,实现了西北地区的稳定。成化十一年(1475)春,马文升为提督甘、凉、宁夏三镇军务。14年(1478)再次进入左侍郎。19年(1483)再次进入左副都御史。在此期间,辽东多事,马文升先后三次被朝廷派往辽东巡抚,整顿辽东军事,安抚辽东女真等少数民族部落。他修城堡,练兵士,利兵甲。特别注重抚恤军民,整顿军纪,使人民安居乐业。
宏治初年,针对日益繁重的税收和人民的痛苦,马文生当面劝诫孝宗,要求孝宗下令,严格要求各部门节约开支,不得随意向人民索税,立即停止修建各政府,让人民休养。孝宗被采纳,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第四,马文升有功。
说到马文升的功劳,可以列举很多。在讨论他的行为时,我们已经指出了很多。让我们关注他的军事行为。
成化元年(1465),马文升为南京大理寺卿后,南征北战,先后平定了平凉、固原满四叛乱和蒙古叛乱,平定了西北地区与朝廷对抗的分离势力,名声大震。
弘治十四年(1501),马文升任吏部尚书,他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卫等方面有很多建议。
成化时,土鲁番很强大,据哈密报道。明廷试图干预,但没有结果。后来,马文生于洪治八年(1495年),调动罕东等部队,夜间袭击哈密城。土鲁番守将弃城,明军进入哈密。自明初以来,这是官方军队第一次深入其他地方。这也是马文升任兵部尚书以来处理的最重要的事情。
第五,马文升有智慧。
据史料显示,马文生“长于应变”。笔者明白,这种评价的含义应该有两层。一是他做事能力强,可以随机应变,不怕危险,运筹帷幄;二是他聪明灵活。很多时候,第二层含义的意义更重要,更关键。想象一下,如果马文生没有这样的能力,他就不可能成为“五代老兵”。
一般来说,皇帝喜欢的人只不过是两种,或能力,可以帮助政治做伟大的事情;或者可以说,赢得了国王的爱。在古代,大多数现代也是如此。能做事的人可以取得成就,没有领导者不需要。能做人的人可以得到亲信,没有上级不喜欢。在这个层面上,如果人们和世界都很好,他们自然是“数代老年人”的理想候选人。
这就是粗浅分析的全部内容,希望没有生拉硬扯的嫌疑。
马文升经历了五朝的高位:为什么不受党争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