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怀慎是唐玄宗开元初期的宰相。他在职期间,没有经营行业,衣服和器皿上也没有金玉做的豪华装饰。他得到的工资毫不犹豫地给了需要帮助的亲戚朋友,以至于他的妻子和孩子经常缺少食物、衣服、衣服、饥饿和冻结。有一次,卢怀慎生病了,同事们去看望他,看到他铺的垫子又薄又破旧,门上没有窗帘。他不得不举起席子盖住它;晚上,家人摆饭招待,只有两盆蒸豆和几碗蔬菜。对此,《旧唐书》史臣对卢怀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汉代“公孙弘之流”的廉洁人物。对此,《旧唐书》的史臣高度评价卢怀慎,称他是汉代“公孙鸿之流”的廉洁人物。然而,在晚清大臣曾国藩看来,卢怀慎并不值得称赞。虽然他很诚实,但他不是一个“贤惠孝顺”的人。清道光29年4月16日,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一封信中说:
澄哥以为我升职不好,就说我是孝子贤孙,却不知道这不是贤孝。如果这是贤孝,那么李林甫和卢怀慎的流动难道不是一个极端的大臣和杰出的人物吗?也可以称之为贤孝的人吗?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滋养了两件奇怪的事情:一种是忠诚的思想,另一种是官僚主义。忠诚的思想让人讨厌奸臣,官僚主义让人期待清官。所以很多人并不惊讶像李这样被公认为奸臣,说他不是“贤孝”的人,而是把像卢怀慎这样廉洁的官员和李列入了同一行列,认为他和李一样不是“贤孝”的人,难免让人迷茫甚至不可接受。事实上,曾国藩所说的并非耸人听闻,他认为卢怀慎不是一个“贤孝”的人,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的话明半暗半暗地表达了这两层含义:
1、当然,曾国藩是个“贤孝”的人,但我的“贤孝”不是我坐在这个位置上,而是我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履行我的职责;2、李林甫和卢怀慎当然不是“贤孝”的人。他们的不贤孝不是他们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位置,而是他们没有履行他们已经得到的职责。
这两个意思可以概括为一点:一个“贤孝”的好官一定是在自己的位置上谋其政的人,否则就会有负皇的工资和对父母的教诲,也就是不“贤孝”。其中,“谋”的判断标准取决于动机、行为和效果。“贤孝”的好官不仅要诚实,还要能干事;不仅要勤奋,还要做好事;不仅要务实,还要做好事。
卢怀慎和姚崇组队后,每次遇到公务,都会把一切都推给姚崇处理。卢怀慎被称为“伴食宰相”。显然,这是一种讽刺。
三年来,卢怀慎有一件事可以拿到桌子,“推荐圣贤”,临死前写了一封“遗表”,向唐玄宗推荐宋静等人。这很容易让人想:卢怀慎平时干什么?为什么要咽下气才想起这件事?
开元四年,山东蝗虫大起。姚崇坚决主张杀虫防灾、焚烧掩埋、杀死蝗虫14万石,取得了抗灾初步成果。卢怀慎说:“蝗虫是上天的灾难。人力能消除吗?杀虫太多会伤害和谐。”你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姚崇争论道理,卢怀慎终于闭上了嘴。
嘴闭上了,心服了吗?他对姚崇不服。《旧唐书·姚崇传》说:“怀慎既屈服,又不敢逆崇。”一个“曲从”。、一个“不敢逆”,说明了一切问题。曾国藩说,卢怀慎和李林甫一样,不是一个“贤孝”的人。
曾国藩评论唐代名相:清廉宰相像李林甫一样坑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