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淹(?—628)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官宦之家,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隋时隐太山,文帝恶之,流放守江表。秦王为天策府曹参军,文学馆学士,侍宴,赋诗尤工,赐金钟。坐在流州。太宗召拜御史大夫,检察官部尚书,参加朝政。卒。赠送商书右仆射。三首传世诗:《召拜御史大夫送袁天纲》、《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送齐公。
杜淹,文字执礼。隋时隐太山,文帝恶之,流放守江表。秦王带领天策府曹参军,文学馆学士,侍宴,诗尤工,金钟。坐在流州。太宗召拜御史大夫,检察官部尚书,参加朝政。三首诗。
淹祖杜业是北周豫州的刺史,父杜征是河内郡的太守。他也是唐初良相杜如晦的叔叔。淹幼时,聪明多才,有名气。与同郡韦福嗣交厚,他曾对韦福嗣说,陛下好用隐士,不若隐居太白山。因此两人不出仕,隐居太白山。隋文帝知道真相后,非常生气,把它们流放到长江以南。大赦天下后,淹回北京。隋帝大业末年(616年),官至御史中丞。后来,由于房玄龄的推荐,李世民天策府曹参军。太宗即位后封安吉郡公。太宗贞观元年(627)拜相,以御史大夫检查校官部尚书,参与朝政。平生素与长孙无忌不和,身兼二职,无清白之称,常为时论所嘲讽。贞观二年(628年)卒,送上书右仆射, 头衔“襄”。
[img]125278[/img]
隋朝皇帝义宁二年(618年),隋朝灭亡。第二年(唐高祖武德二年),王世充在洛阳废皇太主杨侗,自立为郑国皇帝。以杜淹为官员,值得信赖。淹侄是唐朝皇子李世民的谋士。杜如晦的哥哥(名不见经传)和哥哥杜楚客在洛阳秘密谋事。事情泄露了,哥哥被王世充杀死,楚客被关押。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平定洛阳,杜淹将被杀,杜楚客说服兄弟杜如晦营救。
起初,杜淹想投靠王子。负责选官的封德彝告诉方玄龄,方玄龄担心对李世民不利,于是推荐杜淹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
武德七年(624年),庆州总管杨文干私运东宫盔甲。事件发生时,唐高祖怒不可遏,囚禁了李建成。杨文干害怕,举兵谋反,被李世民平定。事后,在齐王李元吉的劝说下,高祖释放了李建成,并将他们流放到杜淹和东宫官魏挺。李世民知淹无罪,给了他三百二黄金。
武德末年(626年),玄武门变更后,太宗即位。也就是召回杜淹,拜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给实封400户。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杜淹迁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成为宰相之一。他前后推荐了40多人,后来大部分都是知名官员。
杜淹曾推荐刑部外郎郅怀道,太宗问:“郅怀道怎么样?洪答:“怀道在隋作吏部主任,有清廉谨慎的名字。杨帝三下江都时,行计已决,公卿违心同意巡游。郅怀道官位极卑,独称不可。太宗问:“卿当时对下江怎么说?淹答:“臣从行计。太宗问:“事君之义,有犯无隐。卿称怀道为是,为什么不自告奋勇?淹答:“臣当时不居重任,知道即使是进诫也一定不能从,徒死无益。太宗问:“孔子说从父之命,不孝子。故父有争子,国有争臣。若君主之无道,为何还做他的官?既食其禄,为什么不纠正他的错误呢?”
太宗又召淹笑道:“卿在隋朝,可以说官位小而不言;仕王世充,为什么不极度训诫?杜淹回答说:“也有劝诫,但王世充不从。太宗说:“王世充若修德从善,当不灭亡;既然他不能拒绝建议,清怎么能避免灾难呢?”淹哑然。太宗又问:“卿今天是宰相之一,会陈辞极劝吗?杜淹回答说:“臣在今天,必死无隐。当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亡;秦国时,秦国霸,臣偷自比。”太宗笑。当时淹兼职,没有清廉之誉,与长孙无忌不和,时有批评。
唐朝宰相杜淹主动向唐太宗求高官,但没有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