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廉颇雄心壮志难酬?很多人认为是奸臣的诽谤,君主的昏厥。联系廉颇一生的行为,我觉得这种观点是有偏见的。在战场上,廉颇很会用脑子,战斗稳重灵活,但在官场上却相差甚远。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说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廉颇的“负荆请罪”,勇于悔过为人津津乐道,众所周知,在那种美誉的背后,廉颇早已种下了命运多舛的祸根。林相如完璧归赵,被赵惠文王送上医生,在池池会上,林相如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来后为上卿,可谓名副其实,廉颇有抱怨。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不能容忍别人比他强。至于别人的功绩,他不在乎是否应该谈论功行奖励。
他说:“作为一名将军,我在攻城和野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林相如只是动了动嘴,做了一些工作。他的位置比我高。此外,他的背景很低,这让我感到尴尬,无法忍受坐在他的下一首歌上。一再羞辱林相如。弱国没有外交,但面对强大的秦国,林相如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这样的功劳完全可以与攻城略有获得的城市数量相媲美,甚至在其中。而且,退一步说,即使水平上升太快,那毕竟是国君的决定,不会打狗看主人?两人成了尽颈之交,但赵惠文王原不原谅,两人说。赵惠文王和林相如前往池池会议时,廉颇向赵惠文王提出:“陛下的行程估计不会超过30天。如果你在30天内不回来,请答应立王子为王,以切断秦国的威胁。“廉颇的建议,动机可能是善良的,我相信很多人也会这么认为,廉颇没有其他自私的想法,他是为了国家的命运,问题的关键是,赵惠文王也这么认为吗?
继承人的问题非常敏感,赵惠文王也应该想过,但他没有说,也不想说。连国君本人都没说,也不愿意说问题,有些人避免害怕,更不用说提出,但廉颇实际上提出了,不在乎,不禁忌,提到如此具体,提到如此咄咄逼人,只是强加于国王,不允许你不点头。赵惠文王虽然点头,心里能舒服吗?廉颇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被迫交出指挥权,原因似乎很简单:秦国的对立,赵孝成王轻信。但仔细想想,一个为赵国立下了这么多功绩,为父子两代君王服务的将军,可以说是一个经历了很长时间考验的人。为什么赵孝成王如此相信秦国的对立?显然,廉颇本身也有原因。赵孝成王对廉颇日积月累的反感,终于抓住了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假戏真做。
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上台,决定用乐乘代替廉颇。为什么赵悼襄王要罢免廉颇?廉颇资格太老,居功骄傲,桀骜不驯,难以驾驭;二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用自己喜欢的人是合理的。但廉颇不干了,他攻击乐乘。怎样攻击?历史资料模糊不清,乐乘不得不离职,廉颇自己也跑到了魏国,别人没有得到好儿,自己也没有捡到便宜的东西。廉颇的行为真的不值得称赞;辱骂和武力有时可能会解决一些问题,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赵国乏将,赵悼襄王又召回廉颇。廉颇非常兴奋,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强壮,在赵悼襄王的使臣面前,又上了马,又吃了肉。结果授人以“一餐三矢”的口实。廉颇还是那么勇敢好胜,还是那么容易表达自己,还是以前的气质。廉颇在魏国一直没有得到信任。后来,当他来到楚国时,他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恰恰说明廉颇的雄心壮志不仅是奸臣的诽谤和君主的启迪,也是他自己的原因。
战国名将廉颇战功赫赫却总是在关键时刻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