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党”不是一个政党,而是一个以魏忠贤为首的擅权乱政的帮派。宦官干政现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如东汉末年的“党囚之祸”、“十常侍之乱”是东汉由盛转衰至逐渐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末,宦官甚至可以影响皇帝的废除。虽然明朝的宦官没有汉末和晚唐的宦官那么凶猛和强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明朝的宦官使用时间最长,拥有巨大的权力,在中国宦官的历史上处于领先地位。明初,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的危害性,明太祖曾下令严禁宦官干政。然而,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正是他的制度埋下了明朝阉党专政的祸根,造就了历史上最大的宦官帝国。明成祖时,宦官开始被视为心腹,作为控制外廷大臣的重要力量,后来的皇帝更信任宦官。
明朝即位后,他迷恋木匠活。他亲自在院子里建了一座小宫殿,形式模仿乾清宫。它只有三四英尺高,但它曲折而微妙。魏忠贤由一个小太监一路做到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总督太监,与朱由校乳母客家狼狈为奸。魏忠贤总是趁明朝木工全神贯注的时候,拿着重要的奏章请他批评。明朝随便说:“我已经知道了!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逐渐专权,诬陷忠良,网络亲信,形成政治帮派,包括“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子”、“四十孙”。他们使天启年间的政治形势畸形而恐怖,后人称之为“阉党专政”。全盛时期,各地官员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浙江巡抚潘汝祯是第一个提出建生祠的人。
蓟辽总督阎明泰建生祠位于冀州、密云、昌平、通州、涿州、河间、保定,宣大总督张朴建生祠位于宣府、大同。魏忠贤“顾命元臣”印在天启五年(1625年)。魏广伟、顾秉谦、刘志选、曹钦程、王绍辉、霍维华、阎明泰、贾继春、田尔耕、许显纯等大臣,将政权放弃,甘愿成为帮凶,道德气节沦丧,时人嘲讽为“门生宰相”、“魏家阁老”。天启六年十月,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天启七年四月七日,袁崇焕请立生祠。魏忠贤六十大寿,“天下督抚,总镇竞投密献,异宝,奉承。廷臣来自三公九卿...称之者,衣紫拖金,填街塞户。金玉石,雕名,锦屏绣障,称赞颂德”。从那以后,魏忠贤的祠堂不仅遍布全国,还建在首都:工部郎中曾国珍的祠堂位于卢沟桥旁,在宣武门外巡逻五城皇史黄宪卿的祠堂,顺天府尹李春茂的祠堂位于宣武门内:并建在皇帝的祖坟旁:孝陵卫指挥李志才在孝陵前建祠堂,河道总督薛茂相在凤阳皇陵旁建祠堂。短短一年,魏忠贤生祠共建成40座,建生祠的风越来越猛,魏忠贤个人崇拜的浪潮也越来越高。
明朝宗朱在校即位时浪费了16岁。在此之前的岁月里,他的父亲(光宗朱常洛)没有受到王子应有的教育。作为王子的长子,他的教育更差。但魏忠贤却把明朝的宗服务得舒适妥妥,心满意足。因此,明熙宗信任他,在诏令中与魏忠贤平起平坐,常称“我与工厂-臣”怎么样(所谓“工厂臣”,就是总督东厂的魏忠贤)。西宗对他的赞美是至高无上的:“二忠贤之念急公家,勋高磐石……因此,特举大节,载在历史上,以作楷一时,流芳百世。念尔自佐我垂衣而治,六年在兹。夙兴以图,心力为憔悴...我耳目四达,政事肇新。都赖尔努力工作,怨恨于一身,展经展览三事,苦心茂绩,轶古冠今。杨连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时指出,朝廷上下只知道魏忠贤不知道皇帝。”魏忠贤擅长宫中(宫廷和政府)的所有大事和小事,也就是说,在章奏之上,他觉得皇帝的名字和忠贤是真的。”。有了西宗和一大批小吃的人吹喇叭抬轿子,魏忠贤的个人崇拜永远不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魏广伟、顾秉谦等内阁大臣放弃了政府权力,愿意成为帮凶和附庸。人们嘲笑他们是“门生宰相”、“魏家阁老人”,导致了“内外一体化”和“宫殿一体化”的局面。
1627年秋八月(天启七年),朱由校死亡,信王朱由检即位。朱由检一直熟知魏忠贤的罪恶,自己深加警惕,魏忠贤的党羽开始害怕。杨所修、杨维垣先攻击崔呈秀,试探朱由检的心意,主事陆澄原、钱元璋、员外郎史鞠盛于是纷纷演奏魏忠贤。但朱由检还是隐而不发。1629年2月(崇祯二年),朱由检察大学士韩火光等人审理魏忠贤案,将魏忠贤的党羽全部逐出:以阉党为首的魏忠贤和客家被判处凌迟,同谋崔成秀、魏良卿等六人被判处斩决,勾结内侍的陆万龄、田尔耕等19人被判处秋后斩,魏广伟、周应秋等11人被判处充军守边,其余200余人被判处流放、监禁、革命。东林党人可以进用。与案件有关的人日夜图谋报复。随后,温体仁、薛国观相继执政,他们暗中排挤正直的人,为翻案做准备。朱由检厌倦了廷臣结党营私,重新任命宦官,而阮大成等人在魏忠贤案中更加肆无忌惮,直到大明灭亡。
揭秘:魏忠贤和他的阉党,明朝历史上最大的权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