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海盗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向清廷投降后,派人到晋江一带招募军士,以扩大势力。当地的年轻人被迫谋生,纷纷参军,施琅就是其中之一,于是开始与郑氏家族四代人恩怨近半个世纪。郑芝龙招兵买马,在他招募的数千人中,施琅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千夫长。此后,他在消灭海盗时屡立战功,但他的职位却在原地踏步。只有这些老板,才能平庸,在战争中胆怯,却把战功作为自己的。满腔热血,一身绝技,换来的是冷落和失望。适逢弟弟前来投奔,想“放弃挑子”的施琅便把职位给弟弟,自己回到家乡。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郑芝龙部队任帅府带领中军族叔到附近。机会难得,施琅去拜访。经过一番交谈,施琅立即决定留在军队里。虽然也是为郑军服务,但对施琅来说,却有了实质性的变化。族叔早年投身郑军,以智勇双全受到郑芝龙的青睐,并被委以重任。他对这位族侄非常乐观,一番推荐,施琅升任他的副手。族叔干脆放权,将中军全权交给他指挥。施琅不负所望,迅速清除了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300多个村庄,晋升为游击将军。施琅再次投奔郑军的第二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在郑芝龙等人的支持下,南明第二个政权隆武朝廷诞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由于迎立之功,郑芝龙被隆武帝封为平虏侯、平国公,其下属也“水涨船高”升迁,施琅被提拔为司都督、左冲锋。
隆武帝想建功立业,大干一番,他出兵福建,准备收复失地。而拥有军事实权的郑芝龙却无意进取。他的支持戴隆武登基不是为了恢复大明的领土和荣耀,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价值。他永远不会拿自己的军队和清军“战斗”。战斗结束后,他一文不值。因此,当清军招抚并答应他担任闽粤总督时,他不禁高兴起来,率领500名心腹前往清营投降,但被清官软禁。十多年后,他被切入菜市场。当郑芝龙入狱时,施琅没有郑成功的正义、勇气和资本,所以不可能像他一样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施琅所能做的就是随波逐流,与郑军的其他将军一起被清军驱使。后来,施琅任清总兵,因得罪上司而被追杀。此时的施琅,可谓前途无望,内心迷茫。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人劝他加入郑成功的队伍,一起反清复明。原来郑成功得知施琅困境,特意伸出橄榄枝。施琅立即作出决定,立即归属郑军。在施琅心中,没有忠君爱国、合生取义等政治理想。郑芝龙降清时,他随波逐流;走投无路时,他叛清归明也是正常的。
施琅投顺郑军后,郑成功授予他左先锋镇之职。两人关系密切,既是老板和下属,也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在短时间内,施琅为郑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郑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将军。最重要的是,当郑成功准备占领厦门,无能为力时,施朗及时提出了“吕蒙赚荆州”的计划,使郑成功夺取厦门,不仅征服了成千上万的水陆人民,而且增强了实力,还有一个反清复明的基地,可以进攻和撤退。然而,施琅自负不知退让,郑成功也有刚昧的一面,久而久之嫌隙自生。最初的争执是由于筹集粮食工资。清军压境,郑军活动地盘有限,近十万水陆部众和大量家庭成员的开支,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是郑成功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之一。他采取的方法是在占用的地盘上征收重税,然后派军到清军控制的相对富裕地区进行掠夺。施琅从小就对兵匪之祸刻骨铭心,一再劝阻郑成功,但他并不特别介意。然而,当自尊自负的施琅与他人发生冲突,影响郑军内部团结时,郑成功再也坐不住了。
郑成功攻打潮州时,当地人陈斌对地形非常熟悉,认为只要切断潮州到漳州的浮桥,潮州外绝援兵,内缺粮草,必然会崩溃。因此,郑成功命令施琅先攻占浮桥,但施琅连续三天没有攻克。这是施琅归属郑军后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此外,郑成功亲自监督,这让自命不凡、骄傲的施琅感到羞愧。他不能向郑成功抱怨,所以他对提出这个建议的陈斌很生气。陈斌是郑成功手下的一员骁将,屡立战功,智勇双全。面对施琅的挑衅,他毫不让步。冲突不断升级,施琅经常在郑成功面前夸大其词“抱怨”。陈斌担心郑成功有意偏袒和伤害他,不禁感到恐惧,趁机率兵逃跑。当时,清军进攻桂林,南明永历帝逃往南宁,命令郑成功前往救援。郑以忠君之心成功接令,立即调兵遣将,准备勤王。就在这一节骨眼里,陈斌带走了一支离开郑军的强队,立刻打乱了他的军事部署。陈斌因施琅而临阵逃脱,郑成功对此心知肚明。尽管如此,他还是忍住了,没有谴责或惩罚施琅。年轻气盛的施琅不知道如何收敛,与郑成功又发生了冲突——不管郑成功的命令如何“驰令不杀”,他都“立斩”了其他叔叔手下的老将。
到目前为止,施琅一再挑衅,突破底线,郑成功无法忍受!郑成功先设计了握重兵的施琅弟弟,然后让人捉拿施琅;然后派亲抓获厦门施琅所有家属,分别拘留。施琅被单独拘留在一条船上,趁看守不备逃跑,投奔族叔。在族叔的领土上,施琅的生命得到了保障,但他一直关心父亲、兄弟及其家人,因为他而被拘留。直到这时,施琅才清醒过来,觉得事情做得太多了。他请人居中调停,希望得到郑成功的理解,仍然像过去一样为他效力。积怨已久的郑成功拒绝原谅施琅,在他逃跑一个多月后,下令杀了他的弟弟,八天后又杀了他的父亲。施琅得知至亲被害的噩耗,心中的悲伤可想而知。一怒之下,他又投靠了清朝。
揭秘:为什么明末水军第一人朝三暮四反复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