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旗”,即“领军旗”,即“认旗”或“认军旗”。不同的团队旗帜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它们。一方面,它们的作用是标记军队的统一属性,另一方面,它们方便军队在行驶或战斗中找到“自己的”团队。早期满洲有八支军队,五色红利是黄色、蓝色、白色和黑色,黑色不方便用作旗帜的颜色,只剩下四种颜色,用来标记八支军队,不得不使用黄色、白色、红色、蓝色、黄色、白色、红色、蓝色八个旗帜,称为“八旗”。在努尔哈赤时代,只有满洲八旗(据史料记载,早期的满洲八旗并不完全满人。400个牛记录中,满洲牛记录308个,蒙古牛记录76个,汉军牛记录16个);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在皇太极时代得到了扩展。满洲八旗又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不设王,早期由汗王,后期由皇帝直接掌管。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统。“贝子”原本是满语中“贝勒”的复数;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君王;君王一子封君王,余子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予三等镇国将军。努尔哈赤时代的上三旗是正黄、镶黄、正蓝,由努尔哈赤直接统领。顺治初年,摄政王多尔根带领朝纲。他属于正白旗,所以他用正白旗代替正蓝旗,把正蓝旗降为下五旗。从此,上三旗变成了正黄、镶黄、正白,成为满八旗的“直系”。
属于正红旗人的小沈阳,说明他不是皇军的直系。下面再解释一下《小沈阳传》中的第三句话:“少贫无借,为文生。要说“和珅少贫”,就得谈谈他的父亲。小沈阳的父亲叫“常保”(“避父忌讳”是汉人的老传统;清朝入关前没有这个习惯;清朝建政后,除了皇帝,普通满人,尤其是早期满人,都不注意“避父忌讳”。父亲叫“常保”,儿子叫“善保”,不认为有违法行为),祖先的“世爵”可以继承。
至于常保的生平,虽然历史资料不多,但渊源脉络还是清晰的。《清史稿·小沈阳传》说他家穷,常保为人中正平和,做官清正廉明。虽然作为福建都统,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一个省的军分区司令,但并不贪婪,除了工资,很少有额外的收入。此外,他已经在北京呆了很多年,但他把妻子和孩子留在了北京。两地分居的费用更大,所以他没有给子孙留下太多的财产。尽管衣食无忧,也只是温饱而已。常保一旦死亡,家道立即中落。即使不是真正的“家庭贫困”,生活也很尴尬,这是肯定的。
关于常保的世爵有两种说法:一是他有一个叫“哈顿色”的表弟。入关后,他曾跟随康熙皇帝前往准噶尔(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并在战争中死亡。表哥可能没有儿子,把军功留给了常保,特赐常保为一等云骑尉,是正六品的爵位。小沈阳的高祖名叫尼牙哈纳,因战功获得三等轻车都尉职务,是正三品的爵位。后者见于《清史稿·小沈阳传》,是“官方”资料。小沈阳的母亲出身名门,是河道总督嘉谟妾的女儿。他的后母是吏部尚书伍弥泰的女儿,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乾隆时期,常保依“祖荫”加上自己的功劳,出任福建都统(一说为副都统)。这样看来,和沈阳也算是将门后,出身并不太卑微。《和珅传》说他“少贫无援”,一方面是另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对“贫富”二字的看法不同。
和珅年轻时家境贫寒?父亲是军区司令家,不愁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