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打天下时,文臣武将数不胜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的评价准确而深刻。有一次,他在宴会上问大臣为什么能得到世界,项羽比自己强大得多,却失去了世界。群臣的回答没有提到想法。刘邦笑着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在夫运筹策的帷幕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上的国家,抚养人民,给予报酬,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即使是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也不如韩信。这三个,都是人杰也,我可以用,这个我也拿天下。项羽有一范增但不能用,这就是我擒也。’”
从军事统帅的角度来看,韩信可以算是千古难得的帅才和将才。他能充分发挥弱小军事力量的潜力,最终在山脊下设下十条伏击,彻底击败楚霸王项羽,让项羽在乌江自杀,为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这与他超人的军事指挥天赋密不可分。他曾经认为刘邦只有指挥10万军队的能力,但就他自己指挥军队的能力而言,没有数量限制。指挥的军队越多越好(这是“韩信将军越多越好”成语的起源)。
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韩信勇敢而合格;但作为一名权力中心的谋臣,显然是智力不足,不及格。说句难听的话,韩信的权谋技巧只相当于小学生的水平。他处于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境地,却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他多次被怀疑诬陷,但从不在乎,也不想改进。最后,他死于未央宫阴谋中的吕后之手。真的可以说“英雄一辈子真英雄,辜负胸中百万兵”!他的死亡,他自己要承担一半的责任。顺便说一句,史书或多或少影射了韩信有谋反倾向的倾向,我觉得这是千古奇冤的天大。从韩信的情况来看,如果他真的想叛逆,他会成功100次,但他直到被杀才叛逆。然而,刘邦不会给他的后代留下任何隐患。隐患是任何成功的权力都不允许的错误!
汉初三杰里的萧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只能勉强说他智有余而仁不足。我不用说萧何治理国家的行政能力。刘邦说的“保卫国家,安抚人民,不断提供军粮,我不如萧何”这句话是对他最准确的评价。特别令人惊讶的是,他卓有成效的政策不仅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重复人死政息的做法,就连他的继任者曹参也没有改变萧何生前制定的各种法律、政策和政策,只是吃喝玩乐。他甚至可以取得显著的成就,国家和人民的和平与安全。以至于这个流行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由此可见萧何治理国家的行政能力有多出色!说到萧何,你会想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韩信,一个无与伦比的英俊天才,因为他被刘邦用作仓库管理员而愤怒地离开了。后来,他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追回,成为元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出名的萧何后来批评了韩信问题,也就是说,萧何知道韩信不会谋反,但在个人进退利益(可能包括避嫌)的考虑下,他与吕后设下陷阱谋杀了韩信。
在汉初三杰里,只有张亮可以算是仁、智、勇的完美人物。张亮的智慧可以在刘邦说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亮”这句话中得到最好的诠释,所以我就不赘述了;张亮的勇气可以从他敢于与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杀暴君秦始皇的无畏行动中看出,这是由大量卫队保卫的;张亮的仁慈值得一本大书。
初汉三杰是谁?大汉朝历史上最杰出的开国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