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成为皇帝的最大贡献是萧何、张亮和韩信。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但最终三个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韩信因谋反罪被杀。萧何明哲保护自己,直到他死亡。张良成功退休,告老归乡。他也是建立汉朝的伟大英雄。为什么他的人生结局有很大的不同?
刘邦与张良
刘邦得天下,论功封侯。刘邦和张良围绕封侯这件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刘邦对张良说,你想要齐国的土地,随你挑吧。出乎刘邦的意料,张良的回答不是谢恩,而是谢恩,他不想。在张亮看来,刘邦封他齐地三万户,是深藏心计。到底是什么意思?两年前,齐国的土地封给了韩信,张良亲自经营。现在刘邦把他和韩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无非是想在他们之间制造一点矛盾,实现“张制韩”、以韩制张为目的。
这说明刘邦不仅相信韩信,而且相信张亮。张亮对此很清楚。然而,张亮觉得拒绝太简单也不好。他总是要给刘邦留点面子。他告诉刘邦,我在博浪沙雇人刺秦始皇失败了。当我逃跑时,我遇到了你(“留下来”是江苏省沛县东南部的一个小镇)。我不能忘记那个小镇。如果你真的想密封它,请密封我作为侯,所以刘邦“是侯”。
这场风暴过后,张良毕竟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心中有些悲伤。他看到朝廷各利益集团和门派之间的矛盾已经暴露得极其尖锐。在刘邦心目中,他只是一个谋士,不是信任国家的重要大臣。刘邦世界已经到了,没有多少危急大难需要有人给他出谋划策。而且我身体一直不好,这个“臣”再也做不下去了。张亮天生淡泊,不重视名利。此外,刘邦是个阴险恶毒的人,所以他急流勇退,淡出了政坛。
刘邦与韩信
韩信出身贫寒,因为家境贫寒,做官条件不够,经商没有资本,连一日三餐都没有落地。当众受胯下之辱,更是苦不堪回头。韩信是军事领域的大师,但他是政治领域的小学生。韩信打败了齐国,声望更大,举足轻重。用快通的话说,刘邦和项羽的命运掌握在他的韩信手中。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刘邦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不仅想尽一切办法笼住他,还想出了一些办法来约束他。项羽也看到了这一点,这时也派武涉游说韩信。大机会出现在他面前,正是韩信自己却不会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快通尽力鼓励他,第一步就是和刘、项“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然后图下一步发展,最大的后劲就是你韩信。并表示将死心塌地投靠韩信。
如果当时韩信敢喊“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豪言壮语,真的很难说谁最终会成为皇帝。然而,韩信这个人,即使有封侯之愿,却根本没有帝王之志。他一再对快通说,刘邦对我很好,我怎么能背叛他呢!快通仰天长叹,无奈离去。为了动员韩信参加盖章战争,刘邦可以再次违背自己的意愿给韩信加封一大块土地,让他愿意前来战斗。然而,项羽死后,刘邦立即给韩信看了颜色。只有韩信立有盖世之功,如果操之过急,一棍子打死他,恐怕天下不允许,失去人心。第一步是剥夺他的军权,改封为楚王。后来,他利用韩信傲慢、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弱点,以有人告诉他“反抗”为借口,“利用陈平谋”在云梦逮捕他,押回洛阳,杀死他的威望,贬低淮阴侯。从此,韩信的怨恨难以消除,人际关系更加紧张,周围的环境对他越来越不利。@ 以谋反罪被杀。临死时,韩信叹了口气:“我后悔不需要快通之计!当他明白的时候,他的头已经落地了。
刘邦与萧何
不是偶然,萧何能成为“三杰”中唯一的善终者。在刘邦心目中,萧何才是真正知根知底的。起事前,刘邦和萧何很好。萧何早年是衙门里的小官员。当刘邦还是一个连酒都喝不起的普通人时,萧何经常帮助刘邦、刘邦和萧何。谁能比得上这种关系?刘邦对萧何毫无戒心吗?照样有。刘邦平定叛乱后回到京城,很多人拦路抱怨萧相国强买田宅。萧何去宫里拜访刘邦,刘邦笑着说:“看你做的好事,这么多人起诉你,你自己去平息民愤吧!”
萧何趁机向刘邦提出建议,说长安地方狭窄,人民田地少。我觉得皇家猎园里有很多空地,荒地也是荒地。还不如让人进去耕种,不要收他们的官税。刘邦勃然大怒:“你受了他们多少贿赂,竟来动我皇家猎园的脑筋,拖下去打!几天后,一位近身侍卫问刘邦,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你把他打得这么厉害?刘邦道,我听说李斯曾经是秦始皇的相国。有好事属于秦始皇,有坏事属于他自己。萧何倒好,为了取悦人民,竟想把我的皇家猎园作为人情,他一定受到了贿赂,我教会了他。侍卫说,这几年皇帝领兵在外,萧相国留在关中。如果他对陛下不忠,只要关中有一点动作,关西的领土就不再是你陛下了。他不贪大利,怎么能贪一点贿赂呢?侍卫说刘邦无话可说,知道错了,赦出萧何。
萧何之强买了一栋田屋,只是为了给自己泼脏水,让刘邦放心,他没有试图赢得人们的心,计划不当,萧何的做法真的很粗心。看看刘邦与“三杰”关系的演变过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封建主义的就业原则是什么。总之,就是要求绝对的“忠诚”,绝对的排斥,绝对的个人依恋,在这个制度下,所有统治者感到不安,将不可避免地杀死它,大臣们也整天颤抖,像老虎一样,粗心,会失去财富和生命。
揭秘:为什么历史上汉初三杰的人生结局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