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67-公元499年),原名拓跋,后改姓元,名气鲜卑。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在位期间大力推进汉化改革。
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六月,两岁以下的拓跋宏被立为王子。他从小由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八月,年仅五岁的他继承皇位,由冯太后临朝称制。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开始亲政。
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随后,孝文帝加大了汉化改革力度。首先是从穿衣说话的习俗开始。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孝文帝下诏,禁止鲜卑人穿胡服,全部改穿汉服。第二年六月,他又禁止说鲜卑话,全部改说汉话。在具体实施中,他考虑了年龄因素,规定30岁以上的人暂时不能强行,30岁以下的人必须在朝上说汉语,否则他将被免职。同时,他还规定,随迁洛阳的鲜卑人都是以河南洛阳为原籍,死后都葬于洛阳,不允许北方归还;将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如皇室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氏;鲜卑人想和汉人通婚。他接受了一个姓汉族的女人作为后宫,为五个弟弟娶了一个汉族女人作为妻子,并将女儿嫁给了一个汉族女人。
[img]120854[/img]
@ 孝文帝还改革了官制、礼乐法令,遵守了汉制。他非常重视中国文化教育。19年8月(公元495年),他命令在洛阳设立国子学校、太学校、四所学校和宫廷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
通过一系列中国化改革,北魏迅速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由于中国化改革扩大了其统治基础,社会制度、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
孝文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阻力首先来自太子。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八月,孝文帝到嵩山巡视,太子勋和他的亲信密谋逃回平城。孝文帝得知后,立即返回洛阳,痛斥、指责、囚禁,然后处死。同年冬天,鲜卑贵族穆泰、陆睿勾结镇北大将元思誉等在平城发动政变。孝文帝果断派任城王元澄率兵讨平叛乱。这些行动对鲜卑贵族的保守势力造成了沉重打击,保证了汉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太和23年4月(公元499年),年仅33岁的孝文帝因积劳成病在南伐途中死亡。后来被埋在洛阳北莽山上,叫长陵。
元宏,北魏孝文帝:雄才大略 迁都洛阳行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