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著名的《出师表》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人估计很少不知道:臣本布衣,在南阳耕耘,生活在乱世,不求闻达诸侯。先帝不卑鄙,猥亵自己,三顾臣在草屋。顾臣感激这个世界,于是许先帝驱赶他。后值倾覆,在败军之际,奉命在危机之间,二十有一年了。
那诸葛亮在南阳干什么?
公元197年,诸葛亮17岁时开始在南阳“耕耘”。公元207年,诸葛亮只有27岁。今年,他遇到了知己刘备,他的职业生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阳建县始于战国后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设南阳县。县位于万,是今天的南阳市。为什么叫南阳?古代命名地名的传统是水之北,山之南为阳。山指南山,即今天的伏牛山;水指汉水。南阳位于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故称南阳。
[img]120418.jpg' />
在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南阳的军事和政治地位非常突出。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南阳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画反映了当时南阳的经济发展和贵族聚集程度,进一步证明了南阳中国文化的辉煌和独特性。由于南阳具有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范李、张仲景、张衡等历史名人应运而生,吸引诸葛亮到南阳工作。
《汉书·地理志下》写道:“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之会。 “南阳的繁荣以优越的交通和地理因素为重要条件。除了控制武关道交通外,南阳与东、东南地区的交通关系也值得重视。两汉时期,南阳这种特殊的交通地理条件尤为突出。自东汉以来,随着其政治地位的上升和南下移民潮的兴起,南阳作为四个环节的枢纽,越来越重要,自然成为连接全国各地的信息中心。
诸葛亮在卧龙岗下的几十米是当时南北交通大道万翔大道。诸葛亮利用南阳的交通和信息优势,观察南阳十年来形势的变化,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始终把握世界大势,提出正确应对形势的方法。
三国历史解密:诸葛亮在南阳工作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