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祖大寿如雷贯耳。
袁崇焕威震辽东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有力的将军,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此时认为袁崇焕通敌谋反,逮捕下狱。祖大寿愤怒地将军队带回辽东,不顾北京城和皇帝的危险。袁崇焕在狱中,修书给祖大寿,劝他带兵回来保卫首都。可想而知,袁崇焕给祖大寿写这封信是多么的委屈和无奈,冰冷的砚台,冻僵的手,流血的心。
祖大寿看到袁督师的信号在哭,全军也在哭。无法想象祖大寿当时的心情,悲伤、悲伤和愤怒交织在一起。虽然他最终带领部门回到了北京,但崇祯皇帝也下定决心杀死袁崇焕。
他的母亲和孙承宗建议他勇敢地杀死敌人,赎回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强大的一员。他曾要求削减工作,以换取袁督师的生命。但袁崇焕最终被他勇敢保卫的人割伤了。后来,祖大寿率领袁崇焕的旧部队驻扎在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
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城只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包围了大凌河城团团。祖大寿无法突破,援军再次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停地给他发信劝他投降,他都不理他。坚持了三个月,城里的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平民吃光了,开始吃军队里的老弱病残。军队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来应该是健壮的士兵互相残杀。无论如何,城市是不能再守住的,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有一条投降之路。于是祖大寿叹了口气,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
[img]118812[/img]
然后他向皇太极提出了建议。他愿意带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回应。皇太极很高兴。但进入锦州城后,祖大寿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包围锦州城,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城。这一次,整整一年,洪承类14万援军在松山被击败,洪承类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里又开始吃人,只好再投降。不久,祖大寿入驻凌河城,继续抵抗清军。
(崇祯四年)皇太极率领军队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弹尽粮绝。在要求皇太极向天宣誓不杀将军兵民后,他开城投降。皇太极奖励他用狐皮帽、貂皮袍、金玲珑皮带、白马、雕鞍等。没想到祖大寿找机会跑到锦州,又把锦州留了起来。
[img]118813[/img]
他不能让皇太极。即便如此,皇太极还是继续努力征服祖大寿。崇祯十五年,祖大寿守卫的锦州再次弹尽粮食,甚至开始发生人吃人的悲剧。皇太极封祖大寿是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为自己效力,但直到1656年(顺治13年)去世。
然而,历史毕竟是严肃的。祖大寿死后,未能像满桂等其他三猛一样被列入《明史》,而是被列入《清史·二臣传》。一个忠臣良将自期降将,祖大寿的弥留一定是最痛苦的。如果在另一个世界,他尊敬的老上级袁崇焕问:“兄弟,你是大明的指挥官。你为什么投靠女真?”祖大寿应该怎么回答..
祖大寿:别人笑我太疯狂了。 我笑别人看不穿